熱血小說網 > 1635漢風再起 > 第一一四章 鋼鐵時代
  1669年10月6日,漢洲,黑山(今澳洲帕默斯頓附近)。

  長期以來,歐洲一直將木炭作為冶鐵的唯一燃料。在當時,冶煉一噸鐵,大概需要砍伐十英畝(1英畝約等于畝)的林地,而鐵器的加工還需要同樣多的木炭作為燃料。隨著冶鐵業的迅速發展,歐洲各地的森林資源很快就消耗殆盡。

  在歐洲,每一座高爐既是生鐵的生產爐,也是森林的焚化爐,森林再生的速度根本無法與高爐吞噬的速度相比。當時可以這樣說,一個國家的冶鐵工業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的森林面積,冶鐵業也成為森林資源消耗的黑洞。

  雖然,英國并不缺少鐵礦石,但為了保護日益減少的森林資源,在伊麗莎白時代(1558–1603),不得不限制國內的高爐數量。木材資源的枯竭,致使英國冶鐵業日漸步入窮途末路。這個時期,英國的森林覆蓋率粗略估計已下降至10%左右,因而,不得不大量進口生鐵,而其中60%的鐵來自森林資源豐富的瑞典。

  從遠古時代開始,歐洲人除了迫不得已地對食物進行切割,一般都是直接用手抓取食物吃(沒辦法,上帝忘了給歐洲人點擊使用筷子的技能)。即使到了18世紀初期,鐵器時代的到來,鐵制刀叉也并不常見。到了18世紀中期,鐵制刀叉才逐漸普及起來,至19世紀,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國家的廣大民眾,才基本上結束了“手抓飯”的狀態。

  英國遠東特使莫里斯·麥克米倫子爵乘坐火車,在數名齊國外交人員陪同下,前往黑山、新淮安城(今澳洲帕默斯頓市)、開元城(今澳洲漢普蒂杜市)進行參觀。雖然曾聽過有人介紹過火車的模樣和功能,但在真正見到火車時,還是被震驚到了。這個巨大的鋼鐵怪獸拖拽著十幾節裝滿貨物和人員的車廂快速地飛奔在鐵軌上,在不到半個小時,便抵達了這座漢洲最為主要的工業重鎮,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當他在火車上,看到火鐵路兩側除了大片大片的農田外,全是無盡的茂密森林時,麥克米倫子爵便不由想起自己在克利蘭夫郡投資的那家鐵廠,一直苦于木炭的短缺,以至于生產時斷時續。為此,他是羨慕不已,若是英格蘭也有漢洲這般廣袤的森林資源,那該多好。

  “麥克米倫勛爵,據我們所知,漢洲人冶煉鋼鐵,是不用木材的。”陪同的英國東印度公司高級經理西蒙·斯蒂文在旁小聲地說道:“他們掌握了一種技術,可以使用煤炭冶煉鋼鐵,而且鋼鐵產量極大。”

  “使用煤炭冶煉鋼鐵?”麥克米倫子爵驚異地看著西蒙·斯蒂文,“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這個,我們……無從得知。”斯蒂文略顯尷尬地說道:“漢洲人的保密措施非常嚴格,一般人是無法窺得其中奧秘。但我非常肯定,漢洲人確實在用煤炭冶煉鋼鐵。”

  “我們英格蘭的煤炭資源無比豐富,若是能掌握煤炭冶煉鋼鐵的技術,那將對我們英格蘭冶鐵行業而言,無異于是一場顛覆性的革命!”麥克米倫子爵眼中放出異樣的光芒,“你們東印度公司必須想盡任何辦法,獲取這種技術,即使花費數萬英鎊,也是極為劃算的生意。”

  “麥克米倫勛爵,漢洲人對于任何類型的間諜行為,處罰都是極為嚴厲的。”斯蒂文苦著臉說道。

  “斯蒂文先生,這個世界上,任何風險都是和收益是成正比的。”麥克米倫子爵微笑著說道:“而且,在一筆巨大的金錢面前,不要說踐踏法律,就是死亡,有時候也會讓人無所畏懼。相信我,只要取得這種煤炭冶鐵技術,必將會因此獲得巨額的財富回報。”

  經過一個月的會晤商談,英國與齊國也僅僅在經濟上達成了一系列合作協議,至于建立所謂的兩洋戰略聯盟,齊國人明顯興趣缺缺。至于拋棄荷蘭人,轉而與英國進行全方位的深度合作,齊國人更是明確地表示了拒絕。

  可能是為了向英國人展示強大的國力,齊國對于英國使團的參觀要求,欣然同意。不過,為了防止技術泄密,參觀的地方和工廠均不涉及到技術細節的展示,而且參觀訪問過程中,十數名憲兵和民調處的探子全程隨行監視。

  象征一個國家的強大實力,沒有什么事物能比海量的鋼鐵和無數的機械更能讓人有強烈的視覺沖擊。而黑山城作為最早建成的重工業中心,集中了黑山鋼鐵廠、黑山特種金屬冶煉廠、黑山焦炭廠、漢洲煤化工總廠、黑山機械廠、黑山特種裝備廠、漢洲第一農業機械廠、漢洲軍工總廠、漢洲機車生產廠等數十家齊國大型重工企業,是漢洲北部地區最為主要的工業基地。

  經過三十年的發展,齊國的工業發展已初具規模,工業類別也逐步完善和擴大,技術也在不斷的改進和迭代。尤其是在機械生產方面,不論是生產規模,還是生產精度,部分甚至可以達到后世18世紀中晚期的工業水平。

  與可以使用大量木制為原料生產制造的棉紡織機械不同,自十幾年前,實用的蒸汽機在齊國面世后,它就迫切要求冶金和機械制造等相關行業進行相應的技術進步和不斷地革新。

  為了提高蒸汽機的動能,應對氣缸和活塞的高精度加工要求,黑山機械廠在四年前成功制造出了一臺精密鏜床。這臺鏜床使用水車驅動氣缸材料旋轉,讓刀具從材料的縱方向前進,對氣缸內部進行切削。用這種鏜床在加工直徑一米五以上的氣缸時,誤差只有一枚漢洲銀元那么厚。這在當今世界,已屬極高的精度了。鏜床加工技術使氣缸內壁與活塞配合更加緊密,大大減少了漏氣,蒸汽機的功率隨之相應提高。

  在齊國,各種機床作為“制造機器的機器”,在工業推進過程中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刨床、銑床、車床、鏜床等機床,能根據事先設計,將金屬加工成非常精確的幾何形狀。正是因為有了精加工的機床,鋼與鐵作為制造機器的理想材料變得前途無量。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齊國的機床工業才是大規模生產的真正先驅。在去年,一名高級工匠發明了一種螺紋車床,用來生產螺絲釘。這種批量化生產,使得螺絲釘徹底成為廉價的普通之物(當然,只相對于齊國國內而言)。

  在鋼鐵的所有用途中,機器的位置時不言而喻的。具有非凡硬度和延展性的鋼鐵天生就是制造機器的最佳材料,它是石材和木材根本無法相提并論的。甚至可以說,沒有鋼鐵就沒有機器,機器時代到來的前提就是鋼鐵的普及化。鋼和鐵既具有無與倫比的拉力和抗壓力的特點,又具有形成各種形態并且無限期地保持該形態的性能,因而,成為現代工業的基礎原料。

  隨著鋼鐵機器逐步對木器的替代,在齊國蓬勃發展的棉紡織業越來越依靠金屬機械行業。自從七年前,黑山特種機械廠制造出第一架純鐵制織布機后,齊國境內的百余家紡織工廠陸續開始將鐵制機械用來替代正在大范圍使用的鐵木混合機械。

  鋼鐵機器的大興,則必須有大量而穩定的鋼鐵供應。在去年,齊國的鋼鐵產量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鐵產量已達四十八萬噸,鋼產量突破十萬噸,達十一萬兩千噸,不僅超過處于紛亂的大陸生鐵產量,而且還冠絕全球(英國的鋼鐵產量在1810年左右才達到四十萬噸,不過,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推進,生鐵產量在1865年便暴增至480萬噸)。

  “熾熱的鐵從火爐中流出,好像在旋轉,然后變成鐵棒和鐵塊,操作之簡便、速度之快,令人嘆為觀止。”一名曾經參觀過黑山鋼鐵廠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代表曾這般描述生鐵的生產場景。

  隨著產量增加的同時,價格隨之也大幅下降。在今年三月最新的鋼鐵價格是每噸熟鐵二十五漢洲銀元,鋼的價格是每噸四十五漢洲銀元,較三十年前分別下降了近五成和三成。

  鋼鐵規模的擴大和生產成本的下降,極大地促進了齊國的鐵路建設。甚至,可以從一定意義上說,與其是蒸汽機推動了鐵路建設,不如說是鋼鐵。

  相較于一百多年前便已問世的木軌,鐵軌要結實耐用得多,但每公里鐵路需要耗費約40-45噸鐵。在二十五年前,齊國便建成了一條生鐵鋪設的馬拉軌道,將內地幾個縣城與建業城相連通。

  1660年,蒸汽機車研制成功,建業至黑山的第一條正式運營的鐵路隨即建成通車,里程只有區區的十六公里。而到了去年(1668年)為止,齊國又相繼建成了建宋鐵路、威高鐵路(威海至高平)、云香鐵路(云陽至香江)、少興鐵路(少梁至大興)、長興鐵路(長安至大興)、永興鐵路(永昌至大興)、南江鐵路(南都至江陵)等近十條鐵路線路,通車里程達630多公里。

  鐵路和蒸汽機的出現,對齊國而言是革命性的。在不長的時間里,鐵路迅速支配了中短途運輸,它能夠以比在公路或沿海運輸上所可能有的更快速度、更低廉的成本運送旅客和貨物。鐵路的大規模建設,讓過去慢的現在變快了,過去遠的現在變近了……

  黑山鋼鐵廠雖然是齊國建立的第一座鋼鐵廠,但受限于該地區鐵礦的品位不高,礦區也太過零散的影響,制約了鋼鐵廠的產量進一步擴大。1654年,其產量在被臨海(今澳洲黑德蘭港)鋼鐵廠超過后,又在五年前被南都鋼鐵廠超越,滑落至第三名的位置。

  除了這三家鋼鐵廠,齊國工業部計劃在南方的南安府(今澳洲阿德萊德市)鐵礦產區臨涇堡(今南澳懷阿拉市)和東南臨淄府的煤炭產區郢州(今澳洲紐卡斯爾市)兩地,再興建兩座鋼鐵廠,要將齊國的鋼鐵產量在五年后翻一番,達到驚人的一百萬噸以上。

  “雖然,我不知道漢洲的海軍規模和戰斗力如何,但僅憑借他們巨量的鋼鐵產出和眾多的機械工廠,以及遠超我們歐洲的先進技術,我認為,這個國家所蘊含的實力相當驚人,我們英格蘭最好不要與之為敵。”

  盡管,英國一行參觀人員未能獲準進入黑山鋼鐵廠看個究竟,只是在工廠外圍和鋼材堆場走馬觀花看了一圈。但數座冶煉高爐煙囪不斷向外噴吐著滾滾濃煙,一堆堆冒著熱氣的鋼條和鐵塊,數架高聳的吊桿滑輪,裝滿鋼鐵的車廂在蒸汽牽引車的拖拽下,緩緩駛往城西的車站……這一切,都讓參觀的英國使團人員驚嘆不已。

  “麥克米倫勛爵,漢洲人已經在非洲的南端建立了數個穩固的殖民據點。”斯蒂文說道:“他們與尼德蘭人密切合作,不僅在遠東地區,一起牢牢把控著馬六甲海峽,截斷其他歐洲國家通往明國、日本和東印度群島的貿易航線,而且還在試圖扼控大西洋通往印度洋的關鍵節點,壟斷整個東方貿易。”

  “哼,尼德蘭人遲早會為了他們的無盡貪婪而付出慘重代價的。”麥克米倫子爵冷笑一聲,“不過,漢洲人將手也伸向遙遠的非洲南端,試圖控制東西方之間的貿易,那可是會引起我們歐洲所有國家深深的忌憚和憤怒的。”

  英國雖然與荷蘭結束了戰爭,簽訂了《布雷達條約》,雙方也迅速恢復了之前戰前的經貿合作關系。但這份條約墨跡未干,查理二世便開始為一舉摧垮荷蘭而進行備戰。

  盡管,查理二世不是一個可以在戰場上披堅執銳的統帥,但卻是一個工于心計的君王。

  查理二世以共同防御法國為名組建了英國、荷蘭和瑞典三方同盟。三方同盟的締結無疑是在荷蘭與其傳統盟國丹麥之間打入了一個楔子(當時,瑞典為爭奪北歐霸權與丹麥勢同水火)。而事實上,查理二世根本無心將這個同盟長久維系下去,他所有的外交動作無非就是在法國人面前自抬身價。

  一心想要稱霸歐陸的路易十四為了對付荷蘭,便花費巨資收買英國和自己站在同一戰壕,不僅開出了200萬利弗爾(1利弗爾約等于8兩白銀)的軍費以補助英國海軍,同時還為查理二世奢靡的宮廷生活埋單——每年向英國王室提供16萬英鎊的贊助。

  正是基于英法兩國已開始暗中勾結,準備對荷蘭磨刀霍霍,徹底摧毀荷蘭,英國一行使團才反復向齊國提出要加深雙方在遠東及印度地區的經貿合作,甚至建立一種兩洋戰略聯盟,妄圖在打倒荷蘭后,英國可以取代荷蘭人在遠東地區的經濟地位。

  但讓英國人無奈的是,齊國仿佛就像是與荷蘭陷入熱戀當中男女情人,彼此如膠似漆,根本不愿意移情別戀,對英國人拋來的橄欖枝硬是毫不動心。

  “不過,漢洲這個國家雖然發展勢頭迅猛,實力也與日俱增,但他們畢竟距離歐洲太過遙遠。”麥克米倫子爵喃喃地說道:“所以,當我們歐洲發生一些重大事務時,他們將無力插手其中。”

  (本章完)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