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小說網 > 霸王! > 第六十九章開創諸夏自古未有之法
  顧雍。

  這個名字就代表了漢末三國文臣最杰出的水平。

  這可是從漢末一直經歷到三國,并且擔任近二十年宰相的名臣,已經是在三國當中僅次于諸葛孔明的千古名相了。

  由這位千古名相擔任區區吳縣一地的縣令,可謂是以萬里之才而治百里之地,完全是游刃有余。

  對這位賢臣,孫策可沒有像其他諸侯一樣傲物怠士,而是十分器重,請其列席座談。

  雙方入座后,孫策十分爽直,開門見山的說道:“顧縣君,我打算在吳縣境內設置官營紡織作坊,安置從北方逃亡江南的百姓。紡織作坊要經營,原料是重中之重,我想知道,吳縣在冊田籍可統計清楚?有多少桑麻葛苧之田?”

  顧雍亦十分干練,回道:“將軍,吳縣共有南昌、葛陽、小沅、廣陵、池陽、馬祖、東陵、梁馀、賀塘、夾塘十鄉,我已徹查了其中六鄉。還剩下的東陵、梁馀、賀塘、夾塘四鄉,嗇夫等長吏也已經上報了田畝數量,只是縣衙廷掾還未復核完成明細。”

  吳縣十鄉這個規模雖然是個大縣,但還是顯得開發進度嚴重不足。只到了東吳時期,吳縣就已經從十鄉增長到了十三鄉。

  鄉和亭其實管轄面積差不多,區別是鄉是行政單位,亭是治安單位。如果一定要類比的話,鄉類似后世的承宣布政使司,而亭則是提刑按察使司。

  所以鄉設三老、嗇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稅收,游徼掌巡查盜賊。

  而亭則設亭長和亭卒,掌治安警衛,捉拿亡人,兼管停留旅客。

  這兩個單位職權其實高度重合,一般治安良好的地方,就是鄉的權柄重一些。治安較差的地方,就是亭的權柄更重。

  吳縣相對于石城縣,無疑是更加平寧,遠離戰亂。

  孫策對顧雍的回答頗為驚喜,果然不愧為千古之名相,僅一句話,就讓自己對整個吳縣的政治形勢以及戶籍、田籍情況有了清晰的認知。

  講道理,孫策之前對如何掌管整個吳縣是一籌莫展,如此陌生的新納之地,如此多的豪強紛爭,想要理清形勢,簡直是一團亂麻,頗有種老虎吞天,無從下口的感覺。

  但隨著顧雍將整個吳縣拆分成十個鄉,每個鄉由三老、嗇夫和游徼帶人去清點戶籍、田籍,然后由縣衙文吏記錄匯總,由督鄉事的廷掾去檢驗復核。最后還有縣令去審查賬目。

  這還沒有結束,縣令將上計的材料交到郡里,郡里還有田曹掾專門檢查田籍,田曹是一個曹司,里面有大量官吏可能會實地督察各縣田畝統計情況。

  按這套流程走一遍,一位豪強想要隱匿田畝,要打通的關系實在是太多了。

  孫策對這個程序仍不滿意,說道:“田畝統計關乎稅收大計,你可以效仿郡中,在縣衙功曹之外,再設田曹,專司田畝交易、統計等事宜管理。”

  說到這里,孫策都忍不住笑了。

  孫策的這次改革,可以說是把整個漢室的治國理念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改變。

  可是整個江東,上至郡府公族,下至豪強百姓,都歡天喜地,以為孫策是在推行黃老之治,進行無為而治。

  尤其是還允許民間私鑄貨幣之后,更加深了豪強們的這份印象。

  整個吳縣境內的豪強歡喜的無以復加,紛紛盛贊孫策寬仁之名。無不是鼎力支持孫策統治江東。現在就算是誰要反對驅逐孫策,他們也會跟反對者拼命。不用孫策出兵,英雄豪杰們自己就率部曲去將反抗者腦袋砍下來,送到軍中了。

  但事實上,孫策十分清楚,自己推行的絕非是黃老之治。恰恰相反,他推行的其實是極其規范嚴格的官府稅收管理制度。

  不立田制,并不是對土地歸屬不聞不問。他只是允許土地自由流通。這是經濟發展會必然選擇的道路。不是孫策這個穿越者真正帶來的改變。

  孫策真正嚴格干預的其實是嚴密的稅收體系,與無為而治恰恰相反,他要從上而下建立起一個嚴格監督、管控土地交易、歸屬的官僚機構,從而進一步建立精密、完善的稅收機構。

  沒錯,這個稅收制度是中原歷代封建王朝當中都沒有的。扎根于江東官府對土地的嚴密掌控和了解。

  這種稅收主體明顯區分于宋明元清歷朝歷代,是更貼合當下經濟水平的新制度,完全由孫策所設計。

  既汲取了現代化的稅收理論和制度,又結合了漢末以農業為主的發展水平。屬于絕對獨一無二的產物。

  孫策從來不覺得照搬后世的制度就能完美適配當下的形勢。

  比如宋朝也是不立田制,如果把宋朝的制度直接搬過來,那孫策恐怕要被豪強們直接掀翻了。

  宋朝是出了名的稅重,從唐末以后,五代十國歷朝歷代的苛捐雜稅,他全數保留了下來。然后又非常倚重工商,工商稅在最高峰時期,占了國家稅賦七成。

  這要是套用到吳縣,剛烈桀驁的豪強們會直接舉兵叛亂,聯合起來將孫策趕出江東。至不濟也是直接斷絕交易,各自在塢堡里封閉生產,武裝抗拒征稅。

  對于孫策的這個規劃方略,顧雍大概能夠看清,他緩緩點頭,說道:“小吏年俸不過百石,按漢室之法,闕名十五稅一,實則十稅五六。養一名田曹小吏,只要他能多清點出豪強隱匿的二十畝良田即可。而只要有一名小吏廉潔奉公,徹查出一戶豪強隱匿,所獲良田便不下數百畝甚至上千畝。足夠支付整個田曹有司。”

  當然這么算是比較粗略的,不論是畝產還是稅收都是取得最大值。

  但有一點顧雍說得絕不需要質疑,只要有一位小吏查出了豪強隱匿的田籍,良田千畝是能夠養至少十戶家庭的。

  而且這十戶,都是那種家有百畝良田的小地主,屬于富庶的豪強、府兵之家。六郡良家子,三河騎士也不過是這種水準而已。

  有這些財富,養一個田曹幾十名小吏,絕不在話下。

  孫策還是堅信一個觀念,那就是財富是創造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

  崇禎皇帝要是能有這個觀點,多設一個針對東南富商的專業稅收機構,少裁一個西北郵驛體系。大明也不至于崩的那么快。

  只要能對東南富庶之家多征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的賦稅,就能多養難以計數的官僚和軍隊。

  孫策治所就在東南,所以勢必能對東南進行更強力的掌控,自然要針對豪強建立起完善的征稅體系。

  土地是這方面的重中之重。

  顧雍對這方面介紹道:“如今上報的土地總數是四十一萬六千三百畝,等核驗完全縣,清查隱匿之后,大概會有半成至一成的差距,不會相差太大。”

  吳縣是個大縣,人口接近兩萬戶,算上將士極其家眷更是超過了三萬戶。

  但這個土地開發程度就極其不足了,哪怕按現在的戶數算,也就是一戶二十畝左右。

  一戶二十畝,簡直是赤貧。平均每個人才三四畝地。

  土地要輪休,還要耕種其他作物,更重要的是還要交各種苛捐雜稅。一個人能夠留下一兩畝地的糧食就算是豐田了。

  一兩畝地的糧食用度一年,就別想添置衣物之類的了。能飽腹就不錯了。

  在北方一畝地三石糧食,總共才八十斤。所以餓殍遍野是常態。

  只有吳縣土地豐稔,畝產接近十石,百姓才能有一年兩百斤左右的糧食儲量。

  但這還是平均!

  孫策跟馬云平均還有五百億零五百的身價呢。

  而顧雍也談及了這個問題:“土地并非皆在百姓手中,大概分為三份,其中四成在豪強手中,三成在官府手中,還有約兩成在百姓手中。”

  “隨著將軍穩定吳縣局勢,恢復生產,客家與百姓爭地,豪強與官府爭地,豪強與客家紛爭每日情況愈烈,如烈火烹油。”

  孫策眉頭一擰:“怎么回事?說一下詳情。”怎么會隨著他穩定了吳縣,反而局勢愈演愈烈了呢?

  顧雍乃詳細的解釋道:“這主要是因為官田之故。”

  “將軍趨兵東征之初,百姓聞孫郎至,皆失魂魄;將軍于曲阿大敗劉牧之際,更是長吏委城郭,竄伏山草。直至將軍麾下開拔至吳縣,軍士奉令,不敢虜略,雞犬菜茹,一無所犯,民乃大悅。”

  “在百姓悅服之前,有大量豪強、鄉黨、男女攜家帶口,逃亡南下。”

  “其棄置田宅,郡府、縣衙自然不能將之荒置,乃收為官田,租給貧窮百姓及流亡客家。”

  官田來源,這個很簡單。

  倒是客家這個名字讓孫策頗為關注。

  客家這個稱呼原來在如今就有了嗎?

  他倒是知道大宋將有田產的戶籍稱為主戶,沒有田產的稱為客戶。并且對客戶免征不少賦稅。

  沒想到在江東也要面臨客戶和主家之爭。

  孫策問道:“這些流亡來的百姓主要是來自何方?為何會有如此激烈的斗爭。”

  顧雍立即說道:“大概分為兩類,其一便是江淮豪杰。袁術不立德政,以抄掠為資。他麾下軍隊不僅僅劫掠百姓,更著重抄掠豪強莊園。江淮百姓或紛紛上山,結寨自保。或紛紛南渡,進入江東。這些人皆挈黨連群,以宗族為部落,一旦安置下來,即便官府、族長亦無法讓他們全族離去。”

  “吳縣此前南逃的豪強聽聞吳縣安穩,返鄉后便與其激烈爭奪土地,又常常鬧至官府,紛爭最為激烈。”

  原來如此,孫策點了點頭。

  關于這一點,孫策前世也有所耳聞。

  孫策勢力進入江東,其實也算是江淮系征服了江東系。

  包括孫策、周瑜、蔣欽、魯肅等人其實都算是江淮系的豪杰。

  江東對外開拓不足,積怨下自然就有江東系和江淮系的紛爭。畢竟這個時代鄉黨和宗族本能的就會抱團,在政治上肯定會自發的分成各種派別。

  當然,這對孫權是個問題,對孫策而言卻只是小事一樁。

  只要能對外擴張,而不是龜縮在一處內斗,這種小矛盾很快會隨著擴張帶來的利益而抹平。

  倒是對江淮百姓南下,孫策頗有感觸。

  袁術這種人啊,他的治下百姓紛紛逃亡孫策這里。他卻還不知,依舊眼高于頂,頤指氣使。

  就這樣還敢稱帝。孫策怎么敢支持他?

  “而另一個群體則是徐州人,由于曹操大肆屠殺徐州,徐方之亂,大量百姓南下。他們倒是與江淮百姓不同,其一是更分散,其二則是他們皆攜家財南下。江東豪強之家,尤其喜歡與其接觸買賣。”

  從徐州南下的這些人,顯然就是以張昭、張纮、諸葛瑾為首的那那部分。

  這么看,張纮提出重工商,倒是有他切身的背景。

  而說完這些,顧雍鄭重的說道:“將軍,僅此便可知,大量北方百姓流落江南,人口遠超吳縣曾經巔峰之時。僅是農業墾殖,提供糧食尚顯緊迫。要改稻種桑,更會加劇糧食緊張。”

  “如今在統計之中的桑田只有八千畝,麻田五萬畝,葛和苧共計約兩萬畝。”

  顧雍說的這個問題,也讓孫策神情關注。

  的確是個非常值得思考的事情。

  吳縣境內,皆是膏腴之地。更是魚米之鄉!

  地處太湖平原上,大量的良田都能畝產十石。這四十萬畝良田要是都種糧食,哪怕按漢室十五稅一的水平,一歲也能給孫策提供二十萬石糧食。

  二十萬石糧啊。

  這已經足夠孫策大軍近一年的征戰了。

  這的確是個很誘人的結果,但孫策還是不認同顧雍所說的最后結果。

  顧雍的確是千古名相了,在處理政務方面,他絕對是首屈一指。

  但關于治國理念這方面,孫策跟他有非常大的差異。

  “顧縣君,我以為流民、客戶到來,絕非是一件引起紛爭的壞事。正相反,這是吳縣進一步開發的最大契機!”

  “偌大吳縣,焉能只有四十萬畝之田?我以為只要官府布政適宜,不僅僅四十萬畝,六十萬畝,整個吳縣遍地膏腴亦數年可期!甚至于每處丘陵,每個角落上都被種上樹植!”

  最后孫策豪情壯志的說道:“我相信,吳縣可能會有參差十萬人家!”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