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小說網 > 大明:皇兄你就安心的去吧 > 第160章 東林又起(上)
  四月十三,晴。

  自從進了四月之后,沉寂了多時的大明便是一掃數月以來的陰霾,捷報接連而至。

  先是遼東畢自肅力保城池不失,取得了振奮人心的"錦州大捷",而后漠南草原又傳來消息,不甘寂寞的蒙古人派人來見,請求互市。

  自女真老酋努爾哈赤于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之后,大明已是有多年未曾像眼下這般"舉國同求"。

  除了民間百姓沉浸在朝廷的"盛世"中不能自拔之外,就連一向眼高于頂的宗室藩王也是主動上書慶賀。

  尤其是此前被天子廢為"庶人"的前任代王朱鼎渭更是主動上書,請求進京面圣,并主動送上了不少禮物。

  就藩河南洛陽的福王朱常洵興許是終于"得償所愿",竟然也是一改吝嗇的本性,再度"捐獻"了不少土地。

  在福王朱常洵的感染下,同樣是就藩河南的周王府與潞王府亦是紛紛慷慨解囊。

  一時間,京師的茶樓酒肆均是人滿為患,說書先生終日里都是唾沫橫飛,受人追捧。

  有人愿意聽遼東戰事,有人愿意聽這些宗室藩王的"風聞趣事",也有人愿意聽朝野間的風吹草動...

  起初的時候,這些說書先生倒是也頗為提心吊膽,畢竟大明雖是風氣開放,但終是涉及到了身份尊貴的宗室藩王,難免會有些犯忌諱,故而盡撿些好聽的說。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說書先生發現并沒有人來尋他們的麻煩,甚至五城兵馬司的差役有時還會維持秩序便是徹底放下心來,談論的內容也是愈發大膽,著實賺的盆滿缽滿。

  造成眼下如此"盛況"的原因除了大明一向風氣開放,不以言論獲罪之外,還有部分原因便是拖延了多時的遼東封賞終于廣發天下。

  如眾多百姓心中所預測的一樣,本就信重武人的天子再開內帑,對于有功將士大肆封賞,對于陣亡的將是也是撫恤有加。

  至于百姓最為關心的遼東巡撫畢自肅倒是出人意料的并未繼續封官,僅僅是賞賜了些許白銀,追封其父母,令人大跌眼鏡。

  至于有"擁兵自重"之嫌的遼東副總兵祖大壽同樣是賞賜些許金銀了事,與天子親自下旨贊賞的滿桂與趙率教形成強烈對比。

  甚至就連此前不為人知的參將尤世祿都被擢升為副總兵,與寧遠祖大壽平起平坐。

  更令百姓津津樂道的是,朝廷在對寧遠祖家"不聞不問"的同時,又起復了前任遼東巡撫周永春,并令其巡按寧遠。

  據朝野中流傳出來的不可靠消息,這位周部堂才剛剛抵達寧遠,便是毫無遲疑的入主城中已是空懸許久的"兵備道"衙門,并開始核查兵冊。

  除卻遼東局勢變幻莫測之外,就連遠在千里之外,孤懸于海外的皮島也是"風云變幻"。

  "寧錦大捷"中,皇太極于錦州城外狼狽退軍,東江軍主帥毛文龍可謂是居功甚偉。

  按理來說,朝廷應對其大肆封賞,但東江軍主帥毛文龍除了一個名不副實的"平遼總兵官"之外便是再無所得。

  議論紛紛之下,天子發內帑賞賜東江將士,右斂都御史李邦華就任天津巡撫自然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

  至于京營副總兵黃得功回京聽任,其麾下四千鐵騎盡皆留在遼東就更加沒有人關注了,反倒是前些天"低調"回京的錢龍錫引得在京"士林"一片嘩然。

  不少人都在私底下驚呼,怕是東林不甘寂寞。

  要知曉那錢龍錫雖是官職不高,但其卻是毫無爭議的東林大佬,于"東林黨"中的地位甚至能夠與前任內閣首輔韓鑛相提并論。

  更重要的是,前任遼東巡撫袁崇煥之所以能夠以兵部主事的身份被多次擢升,最終主政遼東,除卻得到了帝師孫承宗的賞識之外,更離不開錢龍錫的大力支持。

  在錢龍錫的影響下,彼時朝中的一眾"東林君子"盡皆對其贊不絕口,最終令得天啟皇帝下定決心,以其為遼東巡撫。

  此后錢龍錫雖是因為"黨爭"的緣故被迫辭職,但其舉薦的袁崇煥卻是繼續留任,并于后續取得了"寧遠大捷"。

  值此"舉國歡慶"的時期,曾經力薦袁崇煥成為遼東巡撫的東林大佬悄然回京無疑在平淡如水的湖面上投入一塊巨石,瞬間激起了一片漣漪,惹得不少朝臣都是私下議論紛紛。

  雖是知曉天子不喜"東林",但仍有少許朝臣在下值喬裝打扮之后,主動前去拜見。

  畢竟在這崇禎朝,"東林黨"雖然不似天啟朝那般"眾正盈朝",但仍應有莫大的影響力。

  一時間,本是兢兢業業的官員也是難免分心不少,皆是揣測著錢龍錫此時進京的用意所在。

  除卻朝野官員想入非非之外,就連市井之間的百姓也是議論不止,他們久在京師生活,自是見多識廣,對于朝中"風云變幻"再熟悉不過。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似這等前朝失意老臣重回京師在尋常不過,倒也沒什么打緊,但這一次卻是頗為不同,畢竟事關天下矚目的"遼鎮",實在是讓人津津樂道。

  無獨有偶,就在東林大佬錢龍錫入京的這些天,京師的大街小巷之中竟是又憑空多出了不少關于遼東將門世家"忠心為國"的聲音。

  雖然字里行間絲毫沒有提及紫禁城中的天子,但話里話外的意思卻是聲稱天子多疑,胡亂猜忌邊鎮領兵的將帥。

  自古以來,將帥不和便是大忌,遑論君臣相疑?

  在這些聲音的影響下,竟是有少許風聞奏事的六道言官開始上書天子,請求天子"收回成命",將巡撫寧遠的周永春召回京師..

  據一些"內幕人士"的消息,除卻這些御史之外,就連一些致仕多年的老臣也是紛紛上書勸諫天子,甚至國子監以及一些書院的書生也是"義憤填膺"。

  這些人雖是沒有一官半職,但在"士林"中的影響力卻是不小,如今同時發生,著實讓人瞠目結舌。

  群情激奮之下,市井中的百姓便是下意識的將目光投向紫禁城,也不知那位年幼的天子,會如何面對這般詭譎的局面...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