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小說網 > 大明:皇兄你就安心的去吧 > 第513章 天子態度(上)
  "諸位愛卿覺得,我大明眼下,該當如何?"

  不同于眼前義憤填膺的朝臣,案牘之后的大明天子倒是顯得淡然許多,其聲音也是如往常一般清冷,毫無波瀾。

  "唔.."

  聽得此話,正在窸窸窣窣討論的朝臣們均是下意識的閉上了嘴巴,臉上也是涌現了一抹深思之色。

  更有幾名"知兵"的文官則是朝著上首的天子示意之后,自顧自的行至暖閣中間的沙盤之前,仔細觀察著宣府鎮所在的位置,好似在衡量著什么。

  見狀,面色平淡的朱由檢不由得無奈了搖了搖頭,轉而將目光投向身旁的兵部尚書,詢問道:"王本兵,你的意思呢?"

  盡管山海關總兵馬世龍在奏報中言明,女真三貝勒莽古爾泰領兵數萬,圍困錦州城,但朱由檢卻并沒有太過強烈的緊張感。

  畢竟莽古爾泰此舉"故弄玄虛"的味道未免有些太過于刻意了,從而坐實了自己關于女真大汗皇太極即將傾巢而出,借道蒙古,突襲薊鎮的猜測。

  聞聽天子點到自己的名字,臉色凝重的兵部尚書也是緩緩起身,但并沒有即刻搭話,而是緩緩行至沙盤前,盯著宣大所在的位置遲遲不語。

  好半晌過后,王在晉方才將目光從沙盤上移開,轉而看向案牘之后的天子,略帶猶豫的說道:"啟稟陛下,宣大乃我京師之門戶,城高池深。"

  "而陛下前不久又剛剛調撥了一萬兒郎補充兵力,僅憑林丹汗一己之力,想要攻我宣大,只怕是癡人說夢。"

  作為大明的兵部尚書,王在晉的話語自是極有分量,其從容不迫的樣子也讓在場的朝臣暗暗點頭,磨平了心中的些許不安。

  只要林丹汗攻不破宣大,待到朝廷著手解決了蠢蠢欲動的建州女真之后,朝廷四面楚歌的境地便是迎刃而解。

  "但恕臣直言,眼下我大明時局艱難,倒是不宜在數強敵..."迎著案牘后天子略帶審視的眼神,兵部尚書王在晉硬著頭皮,有些遲疑的說道。

  嘩!

  一語作罷,乾清宮暖閣中頓時一陣嘩然,尤其是內閣首輔李國普及次輔劉鴻訓更是一臉詫異的盯著這位"天子心腹"。

  雖然王在晉沒有將話明說,但其言外之意便是希望答應林丹汗"互市"的請求?

  但此舉將朝廷的顏面置于何地?

  須知,就在幾天之前,朝廷才剛剛明發天下,宣稱同意恢復與察哈爾部的"歲賞",但對于眾多商人最為關心的"互市"卻是只字不提。

  這才幾天的功夫,朝廷便要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尤其是建立在蒙古大汗已然興兵數萬,出現于宣府之外的情況下。

  若是真的答應了林丹汗關于"互市"的請求,且先不論野心勃勃的林丹汗是否會撤軍回草原,光是對大明兒郎的士氣,便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王本兵,你可知此舉對我大明意味著什么嘛!"

  狠狠的一拍身前的座椅,內閣首輔李國普便是憤然起身,一臉恨鐵不成鋼的盯著面色有些隱晦不定的兵部尚書王在晉。

  而面對著"咄咄逼人"的內閣首輔,自知理虧的王在晉并不加以反駁,只是默默的低下了透露,心中有苦難辨。

  他又何嘗不知曉此舉對于大明的士氣會是一個重大的打擊,但誰讓林丹汗挑選的時機過于致命了。

  王在晉甚至懷疑,是不是有朝中有人在背地里,向林丹汗"指點迷津"?

  雖說天子在過去一年,將困擾朝廷數年之久的"西南之亂"徹底解決,穩固了后方。

  但大明內部仍是隱藏著各式各樣的"野心家"。

  遠的不說,這女真大汗皇太極自遼東傾巢而出,除非遼東出了某些插曲,定然不會輕易的無功而返。

  而這便注定了是一場闊日持久的戰事,就算打上一兩個月也不算意外。

  如此情形之下,難保國內其余的"野心家"們不會趁此做些文章,例如遠在南直隸的"東林黨"及勛貴們便可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如昔日的"陜西民亂"一般,暫緩漕運的進程,導致漕糧不能按時運達。

  須知,包括整個京師在內的數百萬名軍民百姓,都是靠著南直隸的"漕糧"而生活。

  一旦城中無糧,事情的嚴重性便將上升到危及大明國本的程度。

  更要緊的是,天子前段時間才剛剛整飭了"宗室"及衍圣公府,就算寄希望于運河,于山東,河南等地運糧,怕是也不會過于順利。

  "閣老息怒.."

  眼見得暖閣中的氣氛有些劍拔弩張,兵部尚書沉默不語,而身旁的天子又遲遲不表露態度,司禮監秉筆便趕忙充當起了"和事佬",主動快走幾步,將怒氣沖沖的李國普重新攙回來了原來的位置,請其落座。

  "互市..."

  "前腳建州女真才剛剛興兵,后腳林丹汗便是興兵宣府,這是擺明了要拿捏我大明吶.."

  隨著乾清宮暖閣重新恢復秩序之后,天子輕微的低喃聲也是傳入眾人的耳畔旁中。

  聽得此話,眾人的心中均是咯噔一聲,有些錯愕的看向案牘的天子,而沉默不語多時的兵部尚書王在晉也是有些激動的抬起了頭。

  難道說,天子也意識到了這其中存在問題?

  "畢卿家.."沒有理會眼前心腹們驚疑不定的眼神,朱由檢轉而將目光投向一旁的戶部尚書,詢問道:"昔年與蒙古諸部互市正常的時候,我朝廷每年都有哪些進項。"

  專業的問題,還是要交給專業的事情來做。

  對此,朱由檢有著清晰的認知。

  "回陛下,"聞聲,一襲紅袍的戶部尚書畢自嚴便是緩緩起身,稍作思考之后便是拱手說道:"萬歷年間,我朝曾于居庸關,大同,宣府,廣寧,榆林,寧夏等地開放互市,與草原上的蒙古部落互通有無。"

  "拋去民間百姓的私下往來之外,我朝的進項多以戰馬為主。"

  所謂"互市",本就是貿易雙方互通有無,而大明作為中原王朝,資源自是遠比草原上的蒙古人豐富無數倍。

  即便是不考慮"鐵器","火器"這等禁物,光是茶葉,絲綢,鹽之類的生活必需品,便足以引得無數蒙古人為之爭搶。

  而相對應的,朝廷便能換回數量不菲的戰馬,用以整軍備戰。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互市"對于富有四海的大明來說,都是毫無爭議的利大于弊。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