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小說網 > 大明末年:朕崇禎皇帝朱由檢 > 第369章 明不弱清。
  難道那群菜鳥還能變出什么花來?

  就算變出花,當初的局勢誰又能改變的了。

  不過果你真能做事,或者真的很會吹牛逼,崇禎是會很信任你的。

  比如袁崇煥,要錢給錢,要官給官,袁崇煥嫌監軍太監礙事,那就不派。

  可以說是無條件信任了,結果,皇太極打到北京城下了。

  袁崇煥的打法也是匪夷所思,按照一個正常人都不會讓皇太極打到北京。

  最多在山西,或者其他地方攔住了他們。

  但是袁崇煥還是讓他們打了過來。

  洪承疇,也是一樣,六省總督。

  明朝一共兩京十三省,把六個的軍政大權給了洪承疇,這還不夠信任嗎

  天下平分,把老祖宗的東西都給你了。

  洪承疇是最可惜,也是背負最多的一個人。

  實際上洪承疇投降他不覺得什么。

  最重要的是他去勸降。

  他在南京時,曾審問抗擊清軍的夏完淳,試圖誘使夏完淳歸降。

  他向夏完淳允諾:“你小年紀誤受叛徒蒙騙,只要歸順大清,我保你前程無量。”

  夏完淳對洪承疇的降清致使大明迅速滅亡恨之入骨。

  有意要譏諷他一番,便假裝不認得洪承疇,故意高聲回答說:“你才是個叛徒!我是大明忠臣,怎說我反叛?我常聽人說起我大明朝‘忠臣’。

  洪承疇先生在關外與清軍血戰而亡,名傳天下。我雖年幼,說到殺身報國,還不甘心落在他的后面呢!”

  洪承疇瞠目結舌,手足無措,督府幕僚們以為他真不認識洪承疇,趕忙悄聲告訴夏完淳:“上座正是洪大人。”

  夏完淳聽后故意勃然大怒:“胡說,洪大人早已為國捐軀,天下誰人不知?當時天子親自哭祭他,滿朝群臣無不痛哭流涕。

  不要欺我年幼無知,上座這個無恥的叛徒是什么東西!竟敢冒名來玷污洪大人的在天之靈!

  夏完淳指著洪承疇罵了個痛快淋漓,而洪承疇聽后則羞愧難當而又無話可說。

  夏完淳明褒實貶,表面上是稱贊洪承疇是忠臣,實際上卻將洪承疇的賣國行徑罵了個體無完膚。

  而在一旁的洪承疇是貶也不是褒也不是,只能啞口無言。

  洪還有承疇從江南總督任上奉召回京后,派人奉迎老母北上,說是要好好盡一番孝思。

  及至奉派迎接的人到達福建南安,洪母居然束裝就道,一副真準備去接受兒子奉養的架勢。

  鄉里鄉親,無不詫異:以洪母之為人,何以會一改素節?

  哪知洪老太太到京一下車,看見跪迎的兒子。

  掄起棗木拐杖就打,口中罵道:“你這個不忠不孝的畜生!我七十多歲了,你教我到旗下來當老媽子?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

  洪承疇成為鑲黃旗漢軍,按清朝定制,旗下命婦須輪番入侍太后。洪老太太千里迢迢征程,不辭跋涉,也要為中原百姓出一口惡氣,其民族氣節備受后人贊譽。

  ……

  盧象升,七省總理。崇禎四年的時候他還只是個兵備道,崇禎八年升他做巡撫,一年升幾級。

  孫傳庭,也是從知縣,直接擢拔為巡撫,一方大員。

  只要你有才,能做事,崇禎是會用你的,而且大力的擢拔。洪承疇、盧象升都是因為鎮壓農民軍立功,直接被提拔。

  所以明末的局勢不是一個懂得時局的人能擺平的。

  就像清朝,晚清的時候,袁世凱的新軍,新學,新政比西方發達多了。

  如果真能搞定,那中國絕對不會在后面幾十年輸的那么慘。

  可有一個問題是,當時的局勢已經不是你想改變就改變的了的。

  清朝難道真的那么傻嗎。

  連續輸了那么多戰爭,賠了多少地,賠了多少銀子。

  哪怕執政者是滿人,他們也不得不重用漢人了。

  因為這時候是洋人來搗亂了。

  鴉片戰爭失敗后,清政府的統治搖搖欲墜,急需強有力的軍事維持統治,這無疑是給了袁世凱培養軍隊的土壤。

  而這支軍隊與清政府之前的所謂軍隊,最重要的區別就是“新”字。

  這個“新”不但體現在武裝的武器上,更重要的是它的編制以及當時比較先進的訓練與管理制度。

  咱們都知道,清政府的軍隊與外國軍隊作戰,幾乎是屢戰屢敗,其主要原因除了裝備落后,再就是整個軍隊的素質太差。

  而袁世凱的這支新軍,正是通過先進的武器配置和管理制度針對這兩個方面做出了重大革新。

  因此,這支軍隊可以說是我國第一支現代化軍隊。這樣的軍隊能夠脫穎而出也就不足為奇了。

  袁世凱這個人很不簡單。

  他能把自己的頭像做成錢幣,甚至到了現代,他的大洋依舊很多人追往。

  說明他是懂經濟的,當時中國的錢有一萬多種,甚至一個縣令都拿自己名字做成錢,讓老百姓強行用他的錢。

  等這個縣令走后,下一個縣令又來了。

  當時老百姓又多悲慘,都明白。

  像袁世凱出生于官宦之家,因此能夠獲得良好的教育。

  然而,袁的科舉經歷卻十分不如愿,在兩次名落孫山之后,決定不再為此耗費時間。

  放棄科舉不代表就此消沉,年輕時代的袁就擁有超越一般同齡人的能力。

  一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二是知道揚長避短。

  袁發現自己雖然不善于舞文弄墨,但是很意愿帶兵從戎。

  而晚清那個動蕩的年代,又給了袁世凱這類棄文從武之人極其廣闊的舞臺,舞文弄墨也沒啥用,只有槍桿子才重要。

  事實上,袁世凱恰恰是在朝鮮以“駐朝武官”的身份而大顯身手,從而一舉成名。

  他先是平定朝鮮內亂,趁著當時日本進駐朝鮮的兵力不多后又一舉粉碎日本在朝鮮妄圖策動政策的陰謀。

  而當時日本雖然很強,也只是海軍,他們也怕清朝幫助朝鮮。

  這兩次極其出彩的成功,讓袁得到了晚清重臣李鴻章的青睞。這為日后袁世凱的飛黃騰達,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礎。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