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小說網 > 嫡女為凰 > 第538章 獻策
  第二日一早,白承之出了大都城城門,朝著不知名的地方而去。

  出城之前,他給葉寧語去了信,告知他即將離開之事,并在信里說,此次只帶了無生,并未帶柳一平。葉寧語知道,他把柳一平留在府上,是為了什么。

  望著秋水院外面的這方天空,葉寧語微微有些愣神。不知他這一去,要幾個月才能回。

  又幾日,朝堂上傳出了一則征召新策的消息,說是天子親命翰林院擬了詔書,要在朝堂之中廣征新策。并將詔書廣發各州府,鼓勵地方官員積極提出建議。

  不僅如此,還有各地正在讀書的學子、平頭百姓、商人,總之,士農工商只要是愿意提出好的國策,就都有機會將自己的想法上達天聽。

  此召一出,引來大量朝臣拍手叫好。大家紛紛下訪的下訪,關在府的關在府,試圖拿出行之有用又能謀福的新奇國策。

  不過,有人叫好,也就有人不滿意。許多看不見的齷齪之事,也在不經意間悄然發生。

  天子這般廣開言路,一些州府的地方官生怕有百姓跑到大都城上訪,從而翻出自己從前的那些骯臟事,異常緊張,在自己所轄范圍秘密扣留、暗殺、陷害了不知多少百姓和清白的文官。

  這個國要往前走,勢必會有人付出鮮血。有的死于朝堂,有人亡于疆場,有的是在隱晦又陰暗的地方結束了生命。

  再政治清明的國,也有晦暗之地,今日的虞國大抵也如此。

  從各州府和平頭百姓間征收新策是一個長久之計,新帝打算用一到兩年的時間來完成此事。

  不過,朝臣的諫言就要快得多了。約莫半個月的時間,第一批征收的新策已被翰林院規整入冊,呈到天子面前。

  翻看著厚厚一摞奏章,天子的臉上露出了一抹久違的笑。里面好的提議有許多,有些是符合當下大虞情況,可以當即施行的策令。有些因國情原因,當下不能立馬施行,卻能在日后用上。有的雖然提得天馬行空了般,卻也不是完全不能。

  他將崔相、戶部尚書薛守義、吏部尚書潘有道、兵部尚書劉景中、通政使葉永和等一眾大臣叫到了御前,共同商究新策事宜。經過晝夜幾日的君臣共論,決議擇取其中有用之策,頒布“宣和國策.首詔”,其中提及十八條行之有效的新策。

  其中,有幾條被著重提及,要求從朝堂到地方必須嚴厲施行。比如,精簡行政機構,裁減多余官員。一職多崗、掛名無實等官員一律裁撤;

  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管理。每年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糾舉違法官吏,嚴懲不貸。

  重視縣令的任免,每三年縣令需上一次都,由天子親自出題考核。優異者,或可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實,則當即罷黜。

  ……

  當翰林院大學士將擬好的詔書送到新帝面前,眾人看著新帝手中那疊厚厚的詔書,沒有誰松口氣,反而眉頭皺得愈發緊。

  如此大刀闊斧的新策,不知會涉及多少人的利益。且不論其他,就這一條精簡機構裁除冗員就足夠讓他們忙的了。

  出了大殿,崔相帶著幾人緩緩走在宮里。眾人先是一陣沉默,隨后崔相才開口說話。

  “諸位大人今晚回去可得睡個好覺,只怕是以后很長一段時日,我們都睡不著咯。”

  “哪里用以后,今晚我就沒法睡。”潘有道長吁短嘆。

  吏部尚書潘有道只覺得腦瓜子嗡嗡的,因為這項苦差事落到了他的頭上。眼下這六部的尚書,都是一心做事,沒什么小心思的人。縱然有,也無傷大雅,并非大奸大惡之輩。此前天子之令只要合情合理,他們從不會多說什么。可眼下……

  崔敬忠笑了笑,“潘大人的差事確實不太好做,不過你也莫太過苛責自己。要知道,天子一令,我們這些做臣子的,自當遵從。更何況,新帝施行新策之心堅決,又如此雷厲風行,也不失為好事一樁。”

  “崔相,話是這樣說,可到時候我們裁的那些老狐貍找上門,崔相可愿替下官擋一擋啊?”潘有道一臉笑意。

  崔敬忠愣了愣,伸起手一巴掌拍在面前。“怎么有蚊子?你說這個天怎么還有蚊子,真的是……”

  潘有道癟了癟嘴,暗暗遞過去一個白眼。

  葉永和似乎心情很好,一路保持著微笑。

  “葉大人教子有方,這十八條新策里,有三條皆出自葉家年輕人之手。哎呀你們家的兒郎志氣高遠,日后皆是國之棟梁啊!”劉景中拍了拍葉永和的肩。

  葉家提了四條新策,除了葉永和的以外,另外三條出自葉安崢和葉安懷之手。葉安懷一條,葉安崢兩條。

  其中,“重視縣令任免”一策,便是葉安崢寫上的。

  寫完之后,他在落款處小小地留著一個自己的名字。隨后,又在正文的幾個合適之處添加了“王君言”三個字。

  葉安崢始終記得,去年科考之后大都城清風樓的那場震駭全城的大辯論,當時有個辯題是“賢能之士是派到州府為官好,還是留在大都城好。”

  當時,作為國公府小侯爺的葉安珺立于辯論臺上侃侃而談,說“政事不分何處,讓賢者更賢的,并非任職某司某部的經歷。縣令要平允斷獄,使民無冤濫;要平息匪患,保一方平安;要督學授業,以教化平民;要倡導生育,促人丁興盛;要鼓勵生產,使百姓秋有所獲;要開新促商,保家家戶戶有所存銀。急時要開倉放糧,緩時需未雨綢繆,安時要厲兵秣馬,戰時則軍有所用。樁樁件件,哪一件不比大都某司某部的文官之責來得重?”

  雖然當日葉安崢去了翰林院報道,并未在場。可后來他聽葉安舒數次提起,又看了翰林院記錄的當日辯論內容,心里對自己這位五弟也佩服不已。

  所以前兩日在寫的時候,葉安崢加了一條。他在想,廣征國策已落實全國,不知道身在劍南道的葉安珺會不會上奏,又或是以江若忠的名義上奏。可他若是不上奏,自己這一表,也算是圓了五弟為國獻策的心愿。

  可葉安珺是個“已死”之人,不能留名,便只能以這樣的方式告訴新帝他五弟的觀點。葉安崢相信,其他看到這封奏章的人看不出什么,但新帝一定會發現端倪。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