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小說網 > 寒門小郎君 > 第153章 高貴和低賤
  張秀才黃秀才等人是小汴京的大姓,卻又不是把持地方的大姓,小汴京六成的土地掌握在三班六房的背后大姓手里。

  他們才是真正的土皇帝,在小汴京控制著大量土地和丁口。

  張秀才黃秀才等大姓掌握著兩成半的土地,人數眾多的普通老百姓,手里擁有的土地只有一成半。

  張秀才黃秀才等人創辦詩集,賺銀子倒是其次,以他們的家世也不在乎詩集賺來的銀子。

  目的只有一個,宣揚文名,借助在仕林的影響,增加自己高中鄉試舉人的可能。

  張秀才凡事考慮比較周全,仔細思索了起來,用一套什么樣的說辭,可以更加委婉的說出創辦小汴京詩集的好處。

  黃秀才的脾氣比較直來直去,直言不諱的說道:“不瞞你說,這次創辦小汴京詩集只為了一件事,就是為了銀子和女人。”

  在座讀書人好歹都是世代耕讀的大姓子弟,凡事都要講究一個體面,使用一個比較帶著文雅的說詞。

  黃秀才可倒好,張嘴說出來了銀子和女人,哪里有半點大姓子弟的樣子,分明就是響馬土匪。

  張秀才看向黃秀才的眼神,多了幾分不滿,不免有些嫌棄從小一起長大的黃秀才。

  還是像過去一樣,嘴里沒個把門,有辱斯文,有失體面。

  張秀才只能出來幫他擦屁股了,這已經不知道是多少次了:“還望賢弟不要多想,黃秀才說這句話的意思,通過小汴京詩集提高咱們的名聲,最終高中了鄉試的舉人。舉人可以在縣里做官,又有著免交兩稅的恩典,會有很多鄉民帶著土地投獻,這么一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全都到手里了。”

  趙慶笑了笑,還是更喜歡黃秀才的說辭,張秀才文縐縐的說了一大通,還搬出了黃金屋和顏如玉。

  說到底,還不就是銀子和女人。

  趙慶對于考上鄉試舉人的心思,不比張秀菜黃秀才兩人低多少,當場就拍板了:“創辦小汴京詩集倒是一個不錯的主意,以水調歌頭深受汴京船娘喜愛的名聲,倒是可以趁著這一把東風,在小汴京打開名氣。只是,僅僅在小汴京傳唱名聲還不夠,至少要在燕薊府甚至京州傳唱名聲才行,或多或少影響到主考官的評判,增加高中鄉試舉人的可能。”

  有了小汴京船娘里熾手可熱的《水調歌頭》,張秀才黃秀才等人對于創辦詩集的把握更大了。

  “這件事要盡快,不能拖延下去,長則半個月短則三五天就要把事情辦成了。”

  “一定要趁著趙慶在汴京船娘里的炙手可熱沒有消減下去,盡快辦成,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股子熾手可熱便會逐漸消減了。”

  “任何詩詞的深受追捧,只會持續一段時間,又會轉而追捧其他盛會流傳出來的詩詞,如今在汴京船娘里,趙慶的風頭可謂是最盛,再過三五個月就不一定了。”

  張秀才經過深思熟慮,說出來考慮了很久的主意:“事不宜遲,詩集的刊印要加快,等到詩集開印出來以后,立即運到燕薊府的各縣,憑借我家和黃秀才家里的關系,邀請各縣書院的先生們,對于詩集作出評判。”

  這句話落下,立即引起了其他秀才們的同意。

  “這個主意好,只要愿意送上一筆潤筆費,各縣書院的先生們只是說兩句話的事情,肯定愿意品評詩集。”

  “自古以來,宣揚任何事都是自上而下,有了書院先生們的品評,很快就能傳到讀書人的耳朵里,咱們創辦的詩集很快就會傳遍整個燕薊府。”

  “本秀才贊同張秀才的這番說詞,不就是花銀子,只要能夠把名聲徹底宣揚出去,花再多銀子都愿意。”

  黃秀才坐在黃花梨官帽椅上,端著松花釉茶杯,有一搭沒一搭的喝著。

  沒有表態,卻能從他的態度里看得出來,似是不贊同張秀才的說詞。

  趙慶看出了黃秀才的意思,明顯是有不同的看法,遲遲沒有說出來,應該是顧忌他和張秀才之間的關系。

  不過,趙慶還是低估了黃秀才的直言不諱,等到所有的秀才們都在吹捧張秀才。

  黃秀才放下手里的松花釉茶杯,說出了不同的看法:“你的辦法屬于陽春白雪,主意倒是不錯,在本秀才看來,遠遠不如下里巴人。咱們既然是小汴京本地的大姓,明明有著最有力的宣揚辦法,沒必要舍近求遠去找燕薊府各縣的書院先生。”

  黃秀才說完這話,視線看向了漕水方向,說出了他的主意:“相比較上層的書院先生,本秀才更看好小汴京本地的汴京船娘,她們本就對水調歌頭推崇備至,只需要花上一小筆銀子,在所有游船畫舫的書櫥上擺上咱們創辦的詩集,再給汴京船娘一筆銀子,逢人便說詩集的好,所能起到的作用應該遠遠勝過你的陽春白雪。”

  張秀才聽了這話,臉色拉了下來:“本秀才倒不是針對你,讀書人的事情怎么能與下賤的娼妓扯上關系,就算是把名聲傳出去了又能如何,落在讀書人的耳里,下意識就會當成艷俗詩集。還是從各縣書院的先生入手比較好,有了這些舉人先生的背書,應該可以讓詩集在讀書人里宣揚開來。”

  黃秀才撇了撇嘴,沒有說話,也沒有繼續反駁他的意思。

  不過,他在心里打定了主意,堅定認為還是通過汴京船娘來宣揚詩集,更快的把詩集的名聲宣揚出去。

  隨著支持張秀才的人占了大半,黃秀才坐不住了,繼續說道:“你又不可能讓各縣書院的先生們整天宣講咱們的詩集,講上一兩次已經不錯了,對于讀書人來說,聽得進去就買上一本,聽不進去就當做耳旁風了,難能起到咱們想要的結果。汴京船娘就不一樣了,只要給上一筆銀子,就能讓她們連續說上小半個月,再加上咱們是小汴京本地的大姓,宣揚一個月應該沒有多大問題。”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