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小說網 > 洪荒之天帝 > 佛教二十四諸天
  天”梵語deva-loka,音譯“提婆”。“天”在佛教中主要指有情眾生因各自所行之業而感得的殊勝果報。如六道、十界中的天道、天界。這時的天稱為“天人”或“天眾”,并非宇宙意義上的天。佛教以為天是有情眾生最妙、最善,也是最快樂的趣處。只有修習十善業道者才能投生天部。但“天”雖然處于諸有情界中最高最優越的地位,能獲種種享受,但仍未跳出輪回,一旦前業享盡,便會重新墮入輪回之中。另外,佛經中說到“天”時,除了指作為正報的有情眾生之一類外,還指其依報即這些有情眾生的生存環境。佛教也把世俗世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種,其中欲界有六天,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和兜率天等。色界有十八天(一說十七天,或二十三天的),主要有大梵天、遍凈天、無相天、大自在天等。作為佛教造像的表現題材的諸天主要是在前述有情眾生一類的意義上說的。只不過這些“天人”大都具有非凡的本領。佛教把古代印度神話和其他宗教中的一些神也稱為天,并將他們吸納進來,視為佛教的護法神。天的隊伍不斷擴大。

  大梵天

  是梵文brahmā的意譯。“梵”的意思是“清凈”、“離欲”。梵天與毗濕奴、濕婆合為印度教三大主神,是傳說中的創世神。據《摩奴法典》和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等所說,宇宙出自飄流于混沌中的梵卵。梵天本是梵卵中的金胎,飄流一年后,以意念力把卵殼破為兩半,為天,為地,天地間出現了氣體空間,以后是水、火、土、氣、以太五要素,再以后是眾神、星辰、時間、高山、平原、河流,出現了人、語言、情欲、憤怒、歡樂、懺悔,最后梵天自身也一分為二,一半為男,一半為女,他還創造了一切生物和妖魔。一切秩序都受梵天的控制。梵天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后,有時是釋迦的右脅侍,手持白拂塵。他又是色界初禪天之主,稱“大梵天王”。大梵天王造像有二臂像和四臂像。前者為一面雙臂,手持蓮花、拂塵。也有三面雙臂像。四臂像則有四面,每面各有三目,手持蓮花、澡瓶、拂塵(或鉾)等,還有一手作施無畏印。梵天形像被漢化后,多為中年帝王形象,手持蓮花。在水陸畫中大梵天王是典型的雍容華貴的中土帝王模樣,身后有輔臣簇擁。

  帝釋天

  梵文音譯是“釋迦提桓因陀羅”,意為“能天帝”。因陀羅即帝釋是印度古老文獻《梨俱吠陀》中的主神。帝釋成為佛教護法神后,被視為忉利天之主,是對天帝的一種尊稱。按佛教所描述的世界,我們所住的世界中心,有一座須彌山,帝釋天就住在須彌山頂的善見城,統領其余諸天。須彌山四周各有八天,加上中央帝釋天,合為三十三天,此即欲界六天中的忉利天。此處的“天”當指依報意義上的生存環境方面的天。同樣帝釋天即可以指作為三十三天之主的天神,也可指其依報。照佛教說法,任何行善積德之人,皆可轉生帝釋天。帝釋天以人間百日為一日,壽長一千歲,即合人間十萬歲。傳說釋迦牟尼佛本人就曾三十多次轉生帝釋天。據《雜尼迦耶·天雜品》所說,作為忉利天主的帝釋的前生是個叫摩伽的婆羅門,他與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終后俱生于忉利天,以摩伽為天主,即帝釋或帝釋天,其余三十二人為輔臣,即其他三十二天。帝釋并不斷七情六欲。據《譬喻經》說,阿修羅王之女容貌姝麗,帝釋天以重金聘求,并且揚言,如若不允,即訴諸武力。阿修羅王大怒,遂爆發大戰。經多次酣戰,互有勝負,最后講和,阿修羅王以女納于帝釋,而帝釋則以甘露作為回報。作為護法神,他的主要職責是保護佛陀、佛法和出家人。如佛陀在樹下修道時,惡魔向他進攻,擾其禪思,帝釋即吹響貝螺,保護佛陀。佛陀涅盤時,他又顯身,念誦頌詩。他還保護佛陀的舍利等等。有關帝釋天的佛傳故事常常出現在佛教藝術作品當中,這時的帝釋天往往手持寶蓋,與大梵天隨侍在釋迦的左右。密教把帝釋作為護世八方天之一的東方守護神,其形象依《大日經疏》等說,頭戴寶冠,身披瓔珞,手持金剛杵,身騎六牙白象,住于須彌山,有諸天及眾眷屬圍繞。在中國寺廟里,帝釋多為少年帝王像,且是男人女相

  金剛密跡

  佛教中一位手持金剛杵專事守護的天神。他是夜叉神的總頭目,所以又叫密跡金剛、密跡力士。夜叉本為印度神話中一種半人半神的小精靈,以“捷疾”著稱,并非地道的惡魔。《大日經疏》卷一說:“西方謂夜叉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隱秘,難可了知,故舊翻或云密跡。若淺略明義,秘密主即是夜叉王也。”密跡金剛本是法意太子,曾發誓說,皈依佛教后“當作金剛力士,常親近佛”,以便“普聞一切諸佛秘要密跡之事”。(《大寶積經·密跡金剛力士會》)后來他便成了守護佛陀的五百金剛的總頭目。密跡金剛的形象作三面六臂,呈憤怒令人怖畏之相,手持寶劍、金剛杵、輪等種種兵器。密跡金剛后來又分身為哼、哈二將,成了寺廟的門神。

  大自在天

  是梵文mahe□vara的意譯,音譯為摩醯首羅。據說他住在色界之頂,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在三千界中得大自在,故又稱“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在印度教神話中的原型即是濕婆。濕婆是毀滅之神,又是苦行與舞蹈之神。據說他有極大的力量,頭上的第三只眼能噴出神火燒毀一切,還能主宰人間的一切悲喜榮辱。其形象據說有五個頭,三只眼,四支手,分別持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器物,渾身涂灰,頸上繞著蛇,乘坐條大白牛。將他作為主要崇拜對象的宗教派別,在佛典中被稱為“自在天外道”或“涂灰外道”等,佛教亦將此神吸納進來作為自己的守護神,配于色界之頂。又因其居住不同而有大自在天、商羯羅天、伊舍那天等種種名稱。在佛教中,他是護世八方天和十二天之一,守護在東北方。其形象,據《十二天供儀軌》講,面上有三眼,二牙上出,忿怒相,身淺青肉色,左手持劫波杯(髑髏杯),右手持三戟劍,身上以髑髏為瓔珞,頭冠中有二仰月,騎在牛上,邊上有二天女持花隨侍。此外還有二臂、四臂、三面四臂等多種形象。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