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小說網 > 天命唯漢 > 第一百四十一章 號外!
  關中,云陽縣以南,地勢漸漸平坦,奔流翻滾的涇水在這里沖出群山,浩浩蕩蕩流向渭水。

  涇水左側修筑有圍墻,不間斷有士兵巡弋的地方,正是瓠口,也就是鄭國渠的引水點。

  劉盈本來是想要在這里以北的地方,重新建造一座引水點,畢竟涇水之中攜帶的泥沙過多,經年累月堆積抬高瓠口取水點,從而影響到引水量。

  但蕭何召集了掌管天下水利事務的都水長和都水監以及大量的老水工組成專家團,跑到瓠口深度調研了一番。

  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這個取水口還能再安穩使用至少二十年……

  所以,本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的原則,劉盈那厚厚的幾十頁包含論證、設計、施工動遷的計劃書,就直接被蕭何當做垃圾扔了……

  當然了,這主要的原因是計劃書的絕大部分內容,都是如何支付工程款項,比如可以分期貸款,再比如用諸如礦山以及其他沒什么卵用的土地抵債……

  嗯,在漢武帝搞出鹽鐵專營之前,漢朝的山川河澤之利在名義上歸皇帝所有,只不過是‘利’,也就說漁民捕魚、樵夫砍柴販賣之后,征收的雜稅歸皇帝所有,而不是土地。

  嚴格意義上來說,土地是國家的,販賣土地的權利是丞相所代表的官府所有,土地的租稅收入直接歸屬于國庫。

  當然了,實際情況可能很復雜,具體是個什么樣的結果,需要看皇權和相權之間的博弈。

  而當礦山到了劉盈手中之后,他將采礦和冶煉販賣等程序剝離,每年只需要隨便甩兩個販賣礦石征收的雜稅給劉邦,至于剩下環節產生的利潤,除了如數向國家交稅之外,則歸屬于劉盈個人……

  國家吃的飽飽、工人吃的飽飽、劉盈吃的飽飽,唯獨某人以淚洗面……

  涇水西岸,劉盈駐馬而立,眺望了一下遠處的瓠口,再度看向遠處的山巒之時,臉上顯現出了幾分掙扎的神色。

  涇水一石,其泥數斗。

  而造成產生這一現象的,則是因為人類活動而導致涇水流域的森林被破壞,原本的沃野千里被雨水沖刷切割的支離破碎,千溝萬壑。

  然后,水土流失逐漸加劇,再加上間冰期的氣溫驟降,雨水稀少,郁郁蔥蔥、周人因之發跡的豐腴之地終于變成了后世黃土高原的樣子。

  劉盈的掙扎在于如果放任不管,那么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黃土高原的泥土將會隨著河流一路向東,最終沉淀在黃河入海口,增大山東半島的面積,從而使得國土面積增加。

  嗯,事實上,整個華北平原都是由黃河攜帶的泥沙堆積而成的,唯一制衡母親河為華夏增加國土面積的因素,其實是渤海灣的自然沉降……

  如果沒有后者的干預,遼東半島也許早就和山東半島連成一片了。

  當然了,內海的喪失會導致中國失去羅馬的強宣稱,不過這個不重要……

  但正如吼爹的名言,代價是什么呢?

  代價自然是黃河中段的地上懸河,隨時有沖出河堤,洪水滔天的風險。

  劉盈想了想,還是決定放棄這么個有利有弊的想法,提前開始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行動。

  比如他在修建新城和長安城民居的時候,選擇使用磚混結構替代原本的木制結構。

  當那些有錢人因為沉沒成本,而不得不接受自己將要住進的是從前他們一直當做墳塋的房子之時,心態就會瞬間發生改變。

  只有鄉巴老才會住在小木屋里,磚混結構的房子才是YYDS……

  再這樣的輿論下,劉盈接連又開了好幾間水泥工坊,排產的訂單已經摞成了小山……

  如此,就可以免去許多參天大樹被砍掉修建房屋。

  嗯,其實農民也不傻,并不會輕易砍伐樹木。

  畢竟一棵大樹持續生長,每年都可以撿到不少的枯枝敗葉當做燃料,而且樹長的時間越長就越值錢!

  而綜合治理的第二個點,則是推廣蜂窩煤。

  其實古人早就知道煤炭這一種可以燃燒的礦物了,只不過沒有產生大規模使用的原因,在于大塊的煤炭需要長時間的引燃,而小塊的煤炭諸如煙煤之類燃燒后會產生嗆人的氣味。

  所以煤炭就成了窮人用不起,有錢人不想用的東西。

  對于普通農民來說,日常用作燃料的秸稈柴草基本不花錢,前者是農業生產的副產物,而后者則是地上撿的。

  所以木柴消耗量最大的,其實是城市里的手工業者或者是小商販等城里人。

  嗯,有錢人個體消耗量大,但總體數量少,基礎資源的消耗量完全比不過數量更多的城市中產。

  舉個栗子吧。

  自宋朝之后商貿就極其發達的廣州,據資料記載,那里的人家一年使用的木柴大約是四十五擔,重量約為兩噸,木柴的價格大約是米價的十分之一。

  至于來源,則主要是城市周邊的四鄉地區,既番禺、花都、增城、從化。

  按照明朝人的記錄,比如書成于嘉靖年間的《香山縣志》:自花樹坑以東、南臺以南,多深山大林,或窮日行,空翠濠淳,杳無人跡。嘉靖中,異縣豪右糾合鄉氓,無所不到,其矩木以為材,其雜木悉以為炭,獲利甚富,趁者益眾。南臺以南,山漸以童,而焚炭之氣與日爭赭。

  簡單來說,就是城市周邊的大樹已經快被砍光了,而且燒炭產生的大氣污染也很嚴重了。

  等到了清朝年間,《番禺縣志》甚至出現‘禺山舊多松柏,今無存’的描寫,意思就是山上已經徹底沒樹了。

  而這還是降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區,同時期降雨稀少,植被生長緩慢的北方中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要想保住黃土高原上的植被,蜂窩煤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煤炭相比于木柴來說更加耐燒,這樣即便是煤炭的價格比木柴要貴一些,但綜合算下來,還是燒煤更加劃算。

  而當蜂窩煤得到大力推廣之后,不僅可以減少木柴的使用量,而且還可以廢物利用。

  比如玻璃工坊、煤鐵商社等需要燃燒煤炭提供熱源的工業作坊,每天會遺留下很多混雜了泥土的細碎煤粉。

  這些煤粉如果過篩或是清洗掉泥土重新使用,增加的成本比運來新的更貴,所以正是制作蜂窩煤的好材料。

  反正,制作蜂窩煤的原料也是煤粉,這樣就相當于是提前將大塊煤打碎了……

  劉盈的想法,是提供兩種售賣的方式。

  其一直接從他辦的煤球作坊購買現成的蜂窩煤,包郵送貨到家,將臟亂留給工人而不是客戶。

  當然了,羊毛出在羊身上,人工費必不可少。

  至于第二種,則是買家自己拉著板車來購買煤粉,之后自己再去挖點黃泥之類的材料混進去,加水攪拌均勻,用特制的工具壓成蜂窩煤。

  雅文庫

  雖然累一點,臟一點,但省錢。

  反正,窮人的勞動力,其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值錢。

  所以,兩種方法,豐儉由人,任君選擇。

  既可以保住青山綠水,又可以提供工作崗位,還可以造福民眾。

  既要、又要、還要,屬實是始皇帝摸電門,贏麻了……

  當然,實現廢物利用,以及創造需求后賣出煤球爐,打煤球機等產品后,劉盈小賺一筆的事情就相對不是那么重要了。

  ………………………………

  齊國,夜邑港。

  廣袤無邊的海面上,響起一聲嘹亮的號角之聲。

  在天與海的交際處,一艘懸掛了黑色船帆的大船乘風破浪而來。

  這艘船,正是劃撥給了鯨島總督府的友誼號。

  如今這條船上裝載的是許多從鯨島搜集來的礦石,以及一部分愿意返回中原的童女。

  嗯,有些童女不愿意回來的原因,在于她們的家人都已經死的死散的散了,無論是留在島上還是返回中原,都是一個人孤零零的。

  那么,就不如留在這個她們已經生活了許多年的島上了。

  而讓她們不再擔憂會再遭受之前厄運的,則是掛在樹枝上的倭人頭顱,以及另外兩條從山東半島出發,滿載了工具和食物的‘威遠級’海船。

  這樣一來,在鯨島和中原之間往來的,就是三條滿載排水量在一百噸左右的海船,再加上可以逆風航行的三角帆,除非是碰到了特別大的臺風,海峽將不再是從前的天塹。

  友誼號停泊在碼頭之后,一名頭戴爵弁的船長從船上走下,在涌上前來裝卸貨物的碼頭工人的偷笑聲中,雙腿松軟的向海港外走去。

  在他身后,則是一隊抬著大箱子,如同他一半搖搖晃晃走著的船員。

  夜邑海港南側,掛著一面大大的‘驛’字旗幟的地方,一輛由三匹馬拉動的郵車快速駛出,沿著寬廣筆直的大路直向長安城駛去。

  …………………………

  長安城。

  日上三竿,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竄出一群背著挎包的小孩子,手中揮舞著薄薄的小冊子:

  “號外、號外!”

  “帝國艦隊征服海外仙山,尋獲金銀無數……”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