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小說網 > 挽明從薩爾滸開始 > 第397章 武定皇帝的饋贈
  七月初的遼東大地暑氣蒸騰,天氣炎熱,受小冰河氣候影響,遼河平原今年格外干燥,原本降雨充沛的六月幾乎沒怎么下雨,連遼河徑流也明顯減少了一些,大片大片的灘涂裸·露出水面,上面躺著干枯成泥的小魚小蝦。

  得益于武定皇帝駐守遼東時對屯堡農業的大筆投入,遼河兩岸水利頗為完備,各類灌溉器具一應俱全,尤其是泰昌三年,徐光啟與金尼閣發明并推廣了龍尾車。使用這種利器汲取河水灌溉莊稼,效率是之前使用的龍骨車的十倍。據說這種灌溉利器運用的是阿基米德螺旋運動原理,運用螺旋輸送,以內部軸的旋轉帶動螺旋葉的反方向運轉,托水向上平移,達到升水目的。

  此外,武定皇帝對農田溝渠的修筑、維護都是下了血本,劉招孫在遼東六年時間,每年在農田水利耕具種子上的投入,都是十萬兩以上。

  真金白銀投入、相對穩定的耕種環境、科學合理的施肥灌溉、高產作物(旱稻、番薯、抗倒伏玉米、苜蓿)的持續引入,當然還有高效廉潔的民政官吏體系,種種因素疊加之下,萬歷四十七至武定元年(1619——1626)遼東各屯堡每年所產的糧食,除了能夠支撐屯堡所用,大部分運進了各地糧倉存儲·····

  武定元年,遼河平原上生長的春小麥不僅沒受到惡劣氣候影響,反而因為光照充足,長勢更加喜人。

  五月上旬,喬一琦徐光啟等人逃回遼東后,徐光啟便建議謝陽立即著手運送糧食到沈陽、遼陽幾個大城,以防萬一。謝廣坤雖不是帶兵主官,不懂得行軍打仗那方面的事,不過他親眼瞅見皇帝被幾十萬流賊圍困在京師,這時候傻子也知道,大齊撤回遼東是板上釘釘的事,所以這位民政主官不及奏請皇帝——當時也沒辦法奏請——,便下令各地屯堡民政官和屯長開始運糧,只留駐軍二十天口糧,其他糧草全部運往遼沈大城。

  就這樣,到五月底,遼東各城、各屯堡糧食陸續搬運一空,連百姓和商戶也開始分批撤離——絕大部分遼民商戶自愿前往沈陽,只有少部分舍不得家財田地,愿意留下等死。

  由于各地駐守大齊軍隊一直按兵不動,部分城池甚至還有漸漸增兵的趨勢——戚金為迷惑建州朝鮮,分別向臨近赫圖阿拉的撫順以及臨近朝鮮的寬甸增兵——建州朝鮮暫時不敢輕舉妄動,尤其在杜度看來,齊軍蹤跡頗為可疑,畢竟像這種不劫掠百姓逃走,而是讓商民先撤的行為,不是杜度這些的人大清皇帝能理解的。

  在此之前,大約三月份,山東、遼南等地齊國商會,早早嗅到了戰場之外的危險氣息,意識到齊軍可能會撤回關外后,這些開原商人不惜花費數倍價格,從南直各地采購糧食火藥棉花等違禁貨物——雖然南明朝廷三令五申,嚴禁向齊國走私糧食,然而在利益驅使下,還是有很多渴望發財的商人鋌而走險,將一船船糧食火藥硝石棉花等物資走私到遼南。

  弘光元年三四月間的南明朝廷,還在忙著討論到底是“聯寇平虜”還是“掃寇滅虜”,再加上開原商會和南直隸官商勾結已久,所以各項禁令等同虛設,雙方利益錯綜復雜,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齊國商船幾乎是在明軍眼皮底下走私糧草物資,竟然無人查驗。等駐守揚州的督師劉宗周聽聞此事派人去查扣齊國走私船時,謝陽的手下們已經購買至少十萬石糧食、上萬斤火藥運回遼南····

  就這樣,遼沈之戰爆發前夕,開原民政部門,已在各個戰場上與敵人展開更激烈的戰斗,并取得勝利,到七月初,沈陽、遼陽鐵嶺等城,囤積得糧草、火藥等軍需物資,堆積如山,遼東各城百姓基本都已撤回遼河平原,很多人立即加入輔兵隊列,幫著挖掘壕溝,修筑工事。

  不用訓導官動員,因為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如果這一仗打敗了,他們大多數人會死,活著的人也會被奴酋抓回去做包衣——這個時代的包衣,與曹雪芹或金庸祖宗處境大不相同,基本都是炮灰的角色——他們的妻兒老小也將世世代代做包衣,他們將重新過回牛馬不如的日子。

  齊軍秣馬厲兵的時候,生性多疑的杜度卻一直沒有下定決心(正是這種謹慎讓他一直活到現在)。

  直到撫順、寬甸兩地最后一批屯戶搶收完地里的春小麥和玉米,康乾皇帝才終于意識到情況部隊,他立即下令多爾袞鰲拜等人去遼東各地屯田縱火,燒光屯堡耕種的莊稼,盡可能削弱大齊的戰爭潛力,不過,此時已經晚了。

  谷紝</span>兇神惡煞的鰲拜驚訝的發現,不等八旗勇士們動手,劉招孫的徒子徒孫們,已經先他們一步,把撫順、寬甸等城能燒的東西全部燒完,能砸的東西全部砸完,連一粒米一斤火藥一根箭簇也沒給我大清留下。

  不僅如此,狡猾惡毒的蓑衣衛還在各處水井投毒下藥,連為數不多的草場也被他們投了劇毒,城中人馬通過的大道上不時會有一顆致命的地雷炮或插滿尖樁竹簽的陷阱

  總之,開戰前,劉興祚布置好了各種關卡驚喜,等待著八旗勇士們去征服去體驗。

  武定皇帝在遼東各地經營時間足夠久遠,諜報網足夠強大,再加上開原叛亂事件后,沈煉、章東(兩人皆已戰死)、劉興祚率領蓑衣衛們不知疲倦的在各地進行反諜行動。以至于杜度安插在各城的細作,最多每隔兩月就被蓑衣衛清理一遍。好在我大清(之前稱為建州)一直不缺包衣,于是這些奸細就像冬天里的韭菜一樣,割了一波再長出一波,長出一波再割掉一波。最后雙方達成了默契,杜度自覺將那些犯了死罪但不需要自己動手的囚犯(政敵)送往蓑衣衛地界,杜度負責送人頭,蓑衣衛負責動手,各取所需。

  總之,武定元年劉堪在位期間這場決定大齊王朝生死存亡的決戰,與他父皇劉招孫的渾河血戰以及之后的赫圖阿拉之戰,完全不同。

  齊軍現在已經不是當年那種兩眼一抹黑,上去就和敵人死磕狀態。

  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所謂知已知彼百戰不殆。

  戚金康應乾兩個,一個職業軍官,一個職業文官,經歷多場血戰,殺伐決斷,這樣的組合,殺起人來,當然要比武定皇帝更加高效。

  用康首相的話來說:

  “皇帝(劉堪)自有上天庇佑,齊軍對建奴了如指掌,打東虜,老夫比誰都懂!除了兵力不如對方,我軍占據絕對優勢,此戰必勝。此戰以后,諸位都是大齊的功臣,前途無量!”

  而戚金則要求每名戰兵,在即將開始遼沈之戰中,每人必須殺死或殺傷十名以上的建奴才能死,否則便有通敵之嫌····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