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小說網 > 文明破曉 > 第69章 招商引資(六)
  “全體都有,立正!報數!”

  1、2、3、4的報數聲響起。片刻后,隊長跑到何銳面前大聲答道:“報告督軍。市政府隊伍計劃出勤109人,實到109人,報告完畢!”

  何銳大聲命道:“歸隊!”隨即上前幾步,走到隊列正前方。童伯康眼看何銳一身與民夫別無二致的衣服,自信的氣質竟然沒有受到衣服的影響,舉手投足間宛若統帥千軍萬馬,心中不免詫異。

  “同志們,四平缺水的問題已經很嚴重。而四平還正在發展,不管是市民生活用水,還是工業和農業,每天需要的水只會越來越多。這是咱們在四平做的第一個大型水利工程,同志們有沒有信心把工作完成!”

  “有信心!”上百人齊聲答道。異口同聲的吶喊刺激的童伯康心跳加速,一時甚至生出些不解。難道這些人不是普通的民眾或者政府工作人員,而是軍隊么?

  “全體都有,向右轉!出發!”何銳一聲令下,上百人的隊伍排成整齊的四人一行的隊列右轉前進。

  街上,四平民眾見到隊伍走來,紛紛讓路。神色中不禁沒有不快,反倒頗為欣喜。

  很快,有其他隊伍加入出城的行列,好幾支隊伍還打著旗,‘四平稅務局水利突擊隊’,‘四平農村干部學習班水利突擊隊’,‘四平工人學習班水利突擊隊’。隊伍都是四人一排,宛如長龍般向著四平東南方向而去。

  童伯康心中后悔沒帶上照相機,遲疑間放慢了腳步,旁邊的何銳笑道:“不急,有的是機會拍照。童記者體驗一下我們的工作,就知道我們這些工作人員承擔了什么樣的工作。有了實際經驗,一定能寫出非常好的新聞報道。”

  沿途又有好幾支隊伍加入,穿著與隊伍中的人一樣。在路邊設下的茶水攤旁,隊伍停下喝水休息。童伯康灌下去兩口熱茶,這才問道:“這條輸水渠有多長?”

  “大概40里。”

  也不知道是行軍累的,或者是被這個數字驚到。童伯康又有些口干舌燥。上海號稱十里洋場,乃是極為繁華的所在。偏僻的四平縣城一條輸水渠就要修40里長,這水庫到底得有多大,才能為這個長度的輸水渠提供足夠的水源。

  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天都黑了,童伯康只能在夜色中看到隱約的山體輪廓。一天走了40里路,真的把童伯康累壞了。在村民的家里,柴房里,地上鋪了高粱桿與玉米桿,上面再鋪床褥子,幾個人擠在上面,蓋一條被子睡下。便是如此條件,童伯康也覺得有了點上海旅館床鋪的感覺,片刻間就酣然入夢。

  等童伯康醒來,就見旁邊已空無一人。迷迷糊糊的想了片刻,突然想起昨天的經歷,連忙爬起掀起褥子,就見自己在上海花十塊大洋買的進口背包還在腦袋下枕著的位置。打開查看,價值五個大洋的進口金筆穩穩當當插在放筆的皮套里。筆記本,墨水也都在。

  童伯康這才放下心,趕出去幾里地,到了工地上。就見四周山巒環抱,層巒疊嶂。忙碌的眾人集中在一處山坳中,地面上雜草叢生,頗為潮濕,完全是荒山的模樣。至于湖水什么的,完全看不到跡象。

  好不容易找到何銳。因為睡過頭了,有些不好意思的上前,就見何銳正和一個胳膊上綁了紅袖箍的人對著圖紙說話。見到童伯康過來,何銳只是簡單打了個招呼,繼續和紅袖箍對著圖紙討論。

  圖紙上,三面環山的空地出口,被一條水壩在最窄的位置截斷。紅袖箍用南方口音的京腔說道:“督軍,現在的土方量就這么多,我著實沒想到督軍竟然能動員起近萬人。今年的工作應該能如期完工。”

  “放心,明年水泥廠一定能夠開始生產,那時候配合采石場,把水壩兩側斜面修好。”

  聽紅袖箍用詞頗為專業,童伯康等兩人談完工作,上前說道:“我是申報記者童伯康,請問這位兄臺如何稱呼?”

  “原來你就是童記者,我是四平水利局副局長盧道明。”紅袖箍說著,與童伯康握手。

  “盧局長……難道是清華大學畢業,到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留學的盧道明盧先生?我聽莫楊說過你。”童伯康激動的說道。

  盧道明文雅的答道:“正是在下。”

  童伯康一時不知道接下去該說什么,只能上下打量盧道明。就見盧道明手掌粗糙,臉曬得黑黑的,一身與民夫別無二致的衣服,腳上一雙皮靴滿是泥,臟的看不出原本顏色。偏偏看上去和那些四平政府的官員一樣精神飽滿,對自己此時的待遇甘之如飴的模樣。

  見童伯康不說話,盧道明說道:“何兄,我去其他工程隊那邊。有事情晚上再聊。”

  童伯康目送盧道明而去,只能想著晚上如何采訪這位四平水利局副局長。然而吃了晚飯,童伯康只覺得疲憊到了極點,和其他人一起倒在鋪位上酣然入夢。再醒來的時候,又已經是天光大亮。

  童伯康對興修水利毫無理解,他今年也要30歲了。從記事起,就沒聽說過在中國有興修水利的事情,更別說修建水庫這樣的工程。

  本以為興修水壩是如何有技術的工作,童伯康跟著何銳一組干活,工作就四項,挖土、運土、填土、夯土。

  雖然有萬人參與到工程之中,工地上的哨子聲,分配路線的呼喊聲,指揮抬起夯土木樁重重砸實地面的號子聲起此彼伏,讓整個工地宛如沸騰起來。童伯康習慣拿筆的手早就磨破,渾身每一塊肌肉和關節都酸痛無比,只能做在運土的小車前面拉繩子的工作。

  四天后,工程隊終于休息一天。童伯康用依舊腫脹的手指握著鋼筆,在工地高處避風的所在開始采訪。

  “請問盧局長,這個水庫規模有多大?”

  “按照計劃,水庫庫容能夠到2200多萬立方米,如果水位蓄積到預期目標,每年可供水700萬立方米。”

  童伯康的手停住了,千萬與百萬級別的單位完全超出了童伯康的想象之外。轉頭看向山坡下,一條近兩里長,幾十米寬,近三米高的夯土大堤已經成型。在大堤靠近庫區的方向,一條一米多高,幾米寬的小型堤壩也已經完成。

  轉回頭,童伯康按捺住質疑的沖動,選擇了更文雅的用詞,“這個庫區容量是盧局長親自測量的么?”

  “是的。”

  “盧局長,您是麻省理工大學畢業,為什么要到四平這個地方來做這么辛苦的工作?”

  看著童伯康的神色,盧道明笑道:“我學的就是水利工程,在入學的時候,導師就告訴我,水利工程做的就是這么辛苦的工作。等我歸國之后,除了四平之外的其他地方完全沒有修建水利工程的工作,除了來這里,我還能去哪里呢。不然的話,數年大學豈不是白上了。”

  采訪完盧道明,童伯康興趣大起,接連采訪了好幾個人普通的村民。村民對自己和村子的描述各不相同。談到怎么來的這里,說法都是村長和民兵隊長選派大家前來參加修建水壩的工作。

  再問對水壩的看法,村民們的回答竟然與水利局長盧道明說的一模一樣。水壩修好之后,可以解決四平地區的缺水問題,輸水渠經過的所有村鎮都可以獲得大量干凈的飲用水。

  工程總指揮與干活的民夫竟然對同一個工程的目的有同樣的認知,童伯康更是好奇,忍不住對村民用了在圣約翰大學學習歐美采訪技巧的話術,“如果你們不來參加,會不會就分不到水?”

  村民最初沒搞明白,等童伯康換了能讓村民聽懂的遣詞造句再問一下,關外大漢登時變了臉色。其中一位騰地站起身,逼近到童伯康面前,怒道:“你這是什么意思?”

  雖然關外口音與上海大相徑庭,可這神態動作讓童伯康完全明白對方很可能就要動粗。正不知道該如何化解,旁邊帶紅袖箍的工作人員攔住了大漢,用天津話笑道:“南方人說話和咱們北方不同。他不是那個意思。”

  “那他是什么意思?”大漢依舊不依不饒的問。

  “他是想知道,大伙是不是被逼著來修水壩的。”

  大漢的臉色這才稍微好了點,卻還是余怒未消的喝道:“督軍給俺們分田分地,又修水壩給村里分水。什么都不干就要分水,還要臉么?”

  童伯康連忙陪著笑答道:“誤會了,誤會了!”便隨著干部離開。

  等走遠,干部突然停下腳步,板著臉對童伯康說道:“童記者,你別和外國記者學好么?難道覺得這么問很高明么?”

  這話里面蘊含的信息量比當面遭到關外大漢威脅更讓童伯康震驚。打量了這個一身破爛工作服的青年,就見他好像還不到二十歲,堅毅的神色中竟然有點讀書人特有的敏銳,童伯康問道:“這位兄弟,請問尊姓大名,哪所學校畢業。”

  “我叫朱廣友,天津史蒂芬教會學堂高小畢業。”

  童伯康心里面著實有些震動。即便是一個不出名的干部都是這樣的學歷,更不用說何銳身邊那些核心人物。如此一群人和鄉下村民們一起從事如此辛苦的工作,除了一個袖箍之外竟然分辨不出彼此,這等事真的是從所未見。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