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小說網 > 武朝風云志 > 一二零 武技改良
  ……

  七月初一,未央宮……

  “山人上衫義隆攜胞弟上山義俊,見過大漢皇帝陛下!”

  “上衫閣下不必多禮,請坐下說話。”

  “多謝陛下!”

  上衫義隆和上衫義俊謝過后,在劉策左側殿前坐下。

  劉策直接開門見山:“上衫閣下,你的來意朕已經清楚,不知上衫閣下需要朕如何支持你?”

  上衫義隆回道:“陛下,余如今已與一些志同道合的瀛州大名達成協議,迎回女王回歸京都,

  但我方軍勢與島津家族差距太大,且余下各處大名麾下士兵沒有足夠的武備,想向大漢朝廷再購置一批軍械,

  還望陛下能恩準,余感激不盡。”

  劉策笑了笑:“那敢問上衫閣下,需要多少軍械?”

  上衫義隆立馬從懷中摸出一份詳細清單,伺候在劉策邊上的王孝禹立馬將他呈到他邊上。

  劉策大開粗略一掃,旋即一笑:“上衫閣下的軍械要的有些多啊,鐵甲五千副,皮甲兩萬副,長矛三萬桿,

  配套強弓四千張,投石車二百輛,投石機二十座,弩車一百五十輛,環首刀一萬把,戚刀八千把,漢盾兩千副,

  還有若干鈍器軍械,閣下要的軍械可真多啊……”

  上衫義隆聞言,立馬回道:“請陛下成全,我長州聯軍在兵力上與占據京都的島津、毛利等勢力已經處于劣勢,

  想要奪取京都,只能依仗士兵的武備,不然根本無法順利迎接女王回到京都繼承大統。”

  劉策:“你的要求,朕都可以滿足,只是這戚刀,朕暫時沒有對外出售的打算,還請上衫閣下換點其他的。”

  戚刀是劉策仿造于前世歷史上戚家軍中武備,曾是抗倭利器,雖然現在不處于同個時代,但要將這戚刀出售給東瀛人,在心理上還是很抵觸的。

  上衫義隆想了想,只能說道:“可惜了,這戚刀是余所見步兵近戰中,少有破甲精良制器,

  不過既然陛下說了,余也不為難陛下,還請陛下將這八千戚刀換成五百戰馬如何?”

  “可以!”劉策回答的很干脆,“朕會命遠東兵工廠早日備齊你所需軍械,最遲三個月,你可以都帶回去裝備你的軍隊,

  只是,不知如此大一批軍械,上衫閣下的船隊裝的下么?”

  上衫義隆:“這也是余來見陛下的第二個請求,余斗膽,請陛下能出兵瀛州,若有陛下的漢軍相助,瀛州之戰必定萬無一失!”

  這話正合劉策心意,只是表面工作還得做一下:“上衫閣下,這怕是不妥吧?朕無心插手貴國內政,出兵一事事關重大,朕不能答應你這個請求。”

  上衫義隆聞言,立馬起身站到大殿中央,然后恭敬地跪在明亮的地板上:“陛下,上衫義隆真誠的請求大漢出兵,助我瀛州百姓能早日脫離苦海,

  此次若是無大漢天軍之助,余針對十倍于己的島津大軍,根本毫無勝算,請陛下大發慈悲,余代島國幾千萬生靈,謝過陛下了!”

  說完,上衫義隆真誠地俯首貼地。

  他的胞弟上衫義俊見此,也趕來跪在地上一道懇求:“陛下,請您看在兄長如此誠懇地份上,答應請求吧!”

  劉策嘆息一聲,抬抬手:“起來吧,此事滋大,朕還得再仔細考慮考慮,畢竟我大漢立國不久,各郡各縣都百廢待興,南方還有逆賊需要防范,因此……”

  “陛下!”上衫義隆忽然打斷劉策的話,眼神中充滿決然之色,“只要陛下答應讓瀛州兵燹止戈,待取下京都后,瀛州愿意歸順大漢,一切以大漢馬首是瞻!”

  劉策眉頭一鎖,這個上衫義隆,居然主動提出來自己心中所想,看來是下了很大決心。

  “這樣吧,容朕再想想,你們先回去,最遲兩日,朕一定給你們一個滿意答復,先退下吧。”

  上衫義隆一聽這語氣,已然明白這件事基本成了,便起身鞠躬:“陛下,余先告退,靜待您的召喚!”

  話畢,和上衫義俊一道離開了未央宮。

  等他們一走,劉策立馬喊道:“韋巔,去把宮本武玄給朕喊來,朕有事要與他商議。”

  ……

  走出未央宮,上衫義俊總算喘了口氣,回頭看了眼氣勢磅礴的未央宮,忍不住嘆道:“好氣派的宮殿,大氣不顯庸俗,肅穆不失奢華,不愧是泱泱天朝上國。”

  上衫義隆道:“是的,如果陛下能統領瀛州的話,我瀛州百姓也不用再流離失所,百姓也會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上衫義俊問道:“可是兄長,一旦大漢朝廷軍政涉入我瀛州,即便兄長能奪下京都,那也只是傀儡,你甘心么?”

  上衫義隆回道:“義俊,你還記得我上衫家族祖訓么?”

  上衫義俊:“當然記得,拱衛天道,福澤萬民。”

  上衫義隆:“那就行了,這么多年來,因為權力爭奪導致的悲劇,我們見的還不夠多么?

  上衫家信奉的祖訓便是盡一切可能,守護亂世中苦苦掙扎的無辜百姓,但憑借我們的實力,真的很難實現,

  只有借助大漢帝國的力量才能完成這個夙愿,只要瀛洲能和平,莫說傀儡,即便貶為庶民農夫,吾輩又有何憾?

  總之,余意已決,京都取回后,只要大漢朝廷確實能給瀛洲百姓帶去安寧的生活,上衫家族將永遠是大漢帝國馬前卒!”

  ……

  未央宮,會賓殿,劉策與宮本武玄對席而坐,開始商討起關于瀛州的局勢。

  宮本武玄因為劉策下江南時,機緣巧合之下救駕有功,回朝后準許他在長安設立劍道館廣受學徒。

  如今宮本武玄的“玄墨道場”已經擁有各年齡階層的學徒共計三千多人,大多是學校在讀的學生。

  這是宮本武玄在東瀛從未設想過的場面,在東瀛他的道場根本無人問津,因為以“詐術”擊敗名震天下的佐佐木劍圣,更是被劍道中人視為恥辱遭到圍追堵截,逼不得已才遠渡重洋來到中原。

  現在,宮本武玄的日子很滋潤,不必再擔憂朝不保夕的日子,自己每年有一千銀元的朝廷俸祿外,授課的學費一年也有兩三千銀元,盡管他表示可以免費教授劍法,但長安的學徒們還是愿意付費,不讓他吃虧。

  宮本武玄的道場之所以如此出名,是因為其劍道偏重實戰,沒有花里胡哨的把式,出手一瞬就是決勝之刻,雙方一對一糾纏絕對不超過十招,久而久之便名滿京師,甚至長安以外的郡縣都有人慕名而來求教。

  對于眼下的一切,宮本武玄是格外珍惜,在教授弟子臉劍之余,更是精研劍道,將中原傳統劍法都看了一遍,將其中有用的精髓融入自己“雙刀流”中,編寫起《劍經》。

  對于有能力的人,無論是否中原人士,漢朝都是保持包容開放的態度,莫說是宮本武玄這等東瀛第一劍客,就連歸順的塞外胡人因為馬術精湛,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

  如今的漢朝,就如同大唐安史之亂前一般,海納百川、包羅萬象,無論胡人還是漢人,只要遵守唐律便都不分彼此。

  可惜這樣包容的文化,因為一場安史之亂徹底終結了。

  從那以后歷朝歷代,文化由外擴張轉而保守內斂,無論朝野對胡人的防范勝過之前任何朝代,總以為自己是天下中心驕傲自大,導致與外界斷送了聯系。

  到了我大清時期,這個問題更是嚴重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野豬皮子孫甚至連最基本的地理常識都不懂,更不知道此時的世界格局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哪怕第一次鴉片戰爭過后,依然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不愿意醒來。

  劉策可不想自己一手建立的帝國,將來也會遭遇這樣的問題,只有開放包容,接納一切優秀文化融入華夏文明,這個民族才能生生不息。

  “陛下,上衫家族在瀛州被稱之為義之所,其祖輩世代都體恤民間疾苦,您可以信任他!”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