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小說網 > 揚明 > 第720章 論罪
  四月初一,易出行。

  與兩千里之外的西北大地不同,京畿之地這幾日卻是晴空萬里,空氣中已然帶上了一絲暑意。

  正午的陽光散漫之下,雄偉的北京城內行人如織,車水馬龍,端的是一副熱鬧景象,對于大多數京師百姓來說,陜北的亂局都與他們無關。

  唯有少數心存"天下"的讀書人倒是整日關心起朝廷的邸報,打探著陜北的最新消息。

  ...

  ...

  "都看看吧,陜西那邊發生民變了。"

  望著剛剛被自己叫進宮的幾名心腹重臣,面色平淡如水的朱由校不置可否的點了點頭,隨手將手中通政司剛剛送過來的奏報遞給了身旁的王安,示意交由堂下眾人傳閱。

  朱由校的聲音雖然平淡,但卻在幾名重臣的心中升起了一陣滔天駭浪,兵部尚書孫承宗甚至不顧尊卑,仗著年輕力壯,徑自越過首位的內閣首輔周嘉謨,一把將司禮監秉筆手中的奏報接了過來。

  天子不是已經于上個月初調撥糧草進陜了嗎,怎么還會掀起民變?陜西的那些官員們莫不是吃干飯的不成?

  自古以來,陜西那地方都是民風彪悍,若是一旦掀起民變,那定然不可小覷,極大可能會釀成災禍。

  見到即將到手的奏報被身旁的兵部尚書搶走,周嘉謨卻是顧不上生氣,連忙湊近了身子,與孫承宗一同翻閱。

  奏報上的文字并不多,不過短短幾行,故而孫承宗很快便是看到了盡頭,之后便是有些茫然的抬起了頭,望著案牘之后的天子微不可查的松了一口氣。

  很快,內閣首輔周嘉謨便從孫承宗的手中接過奏報,并且交給了周遭幾名翹首以盼的同僚查閱。

  "都看完了?"

  見到眾人查閱完畢,朱由校輕輕的叩擊了一下面前的案牘,不急不緩的說道。

  "陛下,延安知府張輦瀆職無能,方才釀成此等禍事,臣請即刻將其押回京師,交由三法司會審。"

  顧不上考慮許多,次輔朱國楨干脆利落的于座位上起身,沖著朱由校一躬身,言辭灼灼的說道。

  無論如何,那勞什子義軍首領王嘉胤都是在延安知府張輦的眼皮底子下一步步坐大,進而擁兵造反,威脅到了官府的統治。

  那府谷縣的縣令縣丞等人已然在先前的戰事中淪為了王嘉胤的刀下亡魂,自是不用考慮他們,故而延安知府張輦便成為了首當其沖的"替罪羊"。

  無論那張輦在后續的守城戰中表現出何等的氣魄,都無法改變他"縱容"王嘉胤擁兵造反的事實。

  與暖閣中眾人想象中不同,案牘之后的天子許久沒有傳來聲音,像是在斟酌什么一般,一時間其余幾名官員均是下意識的閉上了嘴巴,一股冷意充斥著乾清宮暖閣之內。

  "嗯,令趙吏將其押解回京,交由三法司會審吧。"

  就在暖閣中眾人已然等的有些不耐煩的時候,天子清冷的聲音于暖閣中悠悠響起,令次輔朱國楨臉上一喜的同時,也讓首輔周嘉謨暗道一聲可惜。

  早年間他奉命巡視兩廣軍務的時候,曾與剛剛出仕不久的張輦打過幾次交道,故而頗有些印象。

  但正如身旁的朱國楨所說一般,張輦身為延安知府,對于此事負有不可推卸的作用,如若不是因為在后續的戰事中表現出寧死不降的氣魄,恐怕此時討論的就不是將其交由三法司會審,而是即刻就地正法了。

  沒有理會下首兩名重臣的不同反應,案牘之后的朱由校對于張輦這個人沒有太多印象,但對延安府這個名字卻是"諱莫如深"。

  原本歷史上將明廷攪得天翻地覆的幾名農民軍首領,諸如李自成,高應祥,張獻忠等人全是出身陜西延安府。

  這也是朱由校聞聽陜西西安府,延安府受災嚴重,便迫不及待的派遣錦衣衛以及左都御史進陜的原因所在。

  但他卻是沒有料到,此次延安府的確發生了一場禍事,主角卻并不是諸如李自成,張獻忠等人,而是一名叫做王嘉胤的府谷縣富商。

  依著錦衣衛趙吏同時傳回來的秘報,這王嘉胤早年間曾與族弟在山西邊軍任職,很有可能參與了昔年的勛貴走私,故而積攢了不菲的身家,并且好巧不巧的趕在自己繼位之前,回到了陜西老家,沒有受到八大晉商通敵案的波及。

  并且趙吏也在秘報中詳細說明了,這王嘉胤并未臨時起意,而是蓄謀已久,只不過恰逢被延安知府張輦察覺到了端倪,方才不得不提前發動。

  對于王嘉胤這個名字,朱由校雖然沒有太大的印象,但是他卻清楚一件事,原本歷史上諸如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并不是一開始就能夠"獨領風騷"。

  在他們這些人登上歷史舞臺之前,農民軍的起義首領另有其人,李自成等人聲名并不顯,只是隨著諸多農民軍首領伏誅,李自成,張獻忠等人方才一步步展露崢嶸。

  這王嘉胤十有八九,就是原本歷史上早期的農民軍首領,只不過陰差陽錯之下,被延安知府張輦察覺到了端倪所在,故而提前發動了叛亂。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張輦甚至算是立了一功,畢竟由王嘉胤所率領的義軍不過在延安府逞兇了半月有余就被率軍趕到的孫傳庭輕易剿滅。

  一念至此,朱由校的面上也是浮現了一抹滿意之色,這孫傳庭果然不愧"大明脊梁"之稱,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里,就是拉出了一支戰力如此彪悍的"秦軍"。

  要知道,當時孫傳庭所率領的官兵們是在奔波多日,饑腸轆轆的情況下,幾乎毫發無傷的擊潰了聲勢浩大的"義軍",極大的震懾了人心,影響深遠。

  現如今"秦軍"已然初具規模,朱由校心中突然冒出了一個念頭,是不是給他們換一個戰場?

  似這等精銳部隊,卻只能留在西北大地,鎮壓不知還會不會出現的"農民起義"實在是有些太過于屈才了。

  遼東那塊地方,還一直沒有完全解決呢。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