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小說網 > 揚明 > 第1337章 英烈祠(上)
  雖然距離年關還有將近半個月的時間,但得益于西北民亂順利解決,以及戲謔遼東多年的建州女真終是徹底消失于歷史的長河之中,整個京師都陷入了一片歡慶的氣氛,就連一些往日里以"勤勉"著稱的官吏都是無心辦差,開始悠哉游哉的期盼著年關的到來。

  說來也怪,幾乎是一夜的功夫,京中關于"宗室"出京的消息便是消失的無影無蹤,如今數天的功夫過去了,除卻茶樓酒肆的說書先生們偶爾提及之外,竟是再也沒有人討論這樁"皇室秘辛"。

  至于居住在長安大街的信王朱由檢以及十王府中的三位"皇叔"更是無人問津,宛若前些天的"風云"從未發生過一般。

  在京中歡慶的氣奮中,已然被天子下旨擢升為禮部尚書的徐光啟仍是兢兢業業的于府衙當值,而后在眾多下屬敬畏的眼神中,朝著皇城中的文淵閣而去。

  這幾天,新晉的禮部尚書徐光啟不斷查閱典籍,惹得一向頗為"冷清"的禮部衙門雞飛狗跳,令得署衙眾人勤勉了不少,但也有人私下里腹誹,覺得這位"天子心腹"有些喧賓奪主,在過問禮部事宜的時候,竟也開始過問兵部及戶部的事務來。

  作為被朱由校最為倚重的幾名重臣之一,徐光啟在朝野中的存在感可謂是最低的,過去數年一直將精力放在"農政"之上,使得番薯,土豆等農作物于北直隸得以大面積耕種。

  但徐光啟自己卻是知曉,這"農政"只是自己昔日賦閑在家的無聊之舉,自己的愛好仍是"西洋歷法"。

  今次天子將自己調至禮部,擢升為禮部尚書,倒是了卻了自己的一樁心思。

  只是回想起天子交代給自己的任務,徐光啟便覺得心情沉重了些許,腳步也是不自覺的加快了幾分。

  自太祖于南京建國稱帝以來,六部衙門中便數"禮部"最為清閑,如若不是將冊封宗室親王等事務自宗人府的手中奪回,只怕禮部會愈發無人問津。

  盡管如此,禮部也在時間的流逝中,流失了諸多"事由",倒是當今天子文治武功,平定女真,先后收復遼東失地及河套平原,令得蒙古部落及烏斯藏派使來見,繼而讓禮部忙碌了不少。

  懷著心中萬千思緒,禮部尚書徐光啟終是在兩名內侍的陪同下行至皇城中的文淵閣。

  ...

  "子先兄到了。"

  望著姍姍來遲的徐光啟,早在閣中等候多時的兵部尚書孫承宗及戶部尚書畢自嚴下意識的起身迎接。

  見狀,徐光啟也是連連作揖,好一番寒暄過后,眾人方才依次落座,角落處伺候的吏員也是連忙送上飄著熱氣的香茗,為幾位朝臣驅逐體內的寒氣。

  "爾等先行退下.."

  許是因為待會要談論的話題有些"忌諱",還不待幾名吏員退回原來的位置,便見得禮部尚書徐光啟微微擺了擺手,不置可否的說道。

  "是。"

  下意識的躬身行禮之后,幾名吏員忙是灰溜溜的出了官廳,心中卻是不以為然,心道這新任的尚書大人好大的官威。

  "子先兄,天子交代的事情,可是有了眉目?"

  見到周圍四下無人,兵部尚書孫承宗忙是搶先一步問道,眉眼之間涌現了一抹急切之色。

  饒是自天子繼位以來,便毫不掩飾對于武人的倚重,孫承宗也沒有料到天子竟然如此"體恤"武人,除卻對陣亡的將士加以撫恤外,竟然還要搞個"忠烈祠"出來。

  雖然在歷史的長河中,為文臣武將修建"忠烈祠"的例子屢見不鮮,但像天子這般"天馬行空",為尋常士卒修建忠烈祠的行為還是頭一遭。

  作為兵部尚書的孫承宗在經過最初的錯愕之后,心神便是激蕩不已,這幾天一直在配合徐光啟,核查近些年在諸多戰事中陣亡士卒的名單。

  此話一出,戶部尚書畢自嚴也是面露殷切之色,雖然文官出身的他,潛意識里并不想天子這般"重視"武人,但他也深知,眼下大明之所以四海承平,全靠這些悍不畏死的將士賣命。

  如此榮耀,是他們該得的。

  "倒是有了些進展.."

  徐光啟的臉上也是涌現了一抹如釋重負的笑容,同時自懷中掏出幾本大小不一的典籍,遞到了二人的手中。

  前些天的時候,京師下了一場大雨,已然有些上了年紀的內閣首輔方從哲偶感風寒,故而主持營建"忠烈祠"這等大事,便落在了三人的頭上。

  "呼.."

  兵部尚書孫承宗盡量壓制心中的激動之情,雙手微微有些顫抖的翻開了徐光啟遞過來的兩本典籍,紙張已是有些泛黃,看得出來已然有些年月。

  "自太祖于南京建國以來,國朝便于遼東等地修建了不少忠烈祠,但多數是當地豪紳富商亦或者軍中將領自行修建。"

  "朝廷雖然也于各地修建過忠烈祠,但多為賞賜有功將領亦或者追封文官,對于尋常士卒倒是罕有提及.."

  不多時,禮部尚書稍有些顫抖的聲音便是在官廳中響起,其眸子也是微微有些失神。

  在歷史的場合之中,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會將修建"忠烈祠"視為犒賞麾下臣子的重要手段之一。

  為了維持其"含金量",一般只有為國操持多年,歷經多朝的老臣才能夠享有此等榮耀,受百姓祭祀。

  從這個角度出發,天子想要為陣亡將士修建"忠烈祠"的想法無疑會將忠烈祠的"含金量"拉低不少;但若是出現實角度出發,徐光啟又覺得天子此舉頗為合理。

  畢竟當今天子年幼繼位,接手的又是一個"內憂外患",隨時有可能轟然倒塌的大明。

  萬歷皇帝因為"國本之爭"的緣故,常年躲在深宮之中,任由朝廷黨爭不斷,互相傾軋,使得朝局混亂不堪。

  同時,東北方向的建州女真迅速崛起,甚至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稱霸遼東,公然與大明分庭抗禮。

  但就是這樣崩壞的局面,卻被天子以雷霆手段,在短短數年的時間里迅速穩固,使得大明重塑,煥發了新的生機。

  這一切的背后,離不開天子的運籌帷幄,更離不開拋頭顱,灑熱血的眾將士。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