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小說網 > 揚明 > 第1356章 殿中風云(中)
  這突如其來的插曲無疑打了殿中眾臣一個措手不及,就連生平第一次參加大朝會的周王及魯王都是面面相覷,眼底涌現了一抹狐疑之色。

  至于立在勛貴首位的福王朱常洵則是神色一動,下意識的抬頭瞧向高臺之上的消瘦身影,心中琢磨著是不是該自己出場了。

  可依著司禮監秉筆昨日與其約定好的暗號,此時還不到祭出殺招的時候吶,難不成事情有變?

  正當朱常洵局促不定的時候,便聽得其身后響起了一道令其臉色大變的聲音:"臣,朱常浩有本呈遞。"

  嘩!

  端王朱常浩的聲音雖然不大,但在鴉雀無聲的皇極殿中卻是顯得格外清晰,一些原本只是來走個過場,頗有些昏昏欲睡的朝臣聞言也是身軀一震,臉上涌現了震驚之色,不可置信的將目光投向緩緩出列的那道身影。

  至于顫顫巍巍,讓人擔心隨時都有可能倒下的宗人令更是倒下了一口涼氣,心中升起了一股荒謬之感。

  他突然想起,前些天端王朱常浩曾派人為其送上一封書信,描述了其想要出京就藩的念頭。

  彼時的宗人令將這封書信當做朱常浩在百無聊賴之下發的牢騷,并沒有太過于放在心上,畢竟在過去二十余年的時間里,他不止一次的收到過類似的書信。

  有的時候,甚至是端王,惠王,桂王這三位萬歷皇帝的皇子一同署名,"含金量"不知強上多少。

  但此時端王朱常浩的突然發聲,卻是讓宗人令心中為之一顫,難不成篤信佛教,修身養性的端王朱常浩并沒有被歲月磨平棱角,這是打算親自為自己請封了?

  "講。"

  就在殿中眾臣想入非非,私語聲不斷的時候,大明朱由校清冷的聲音也是于殿中響起,令得才剛剛熱鬧起來的皇極殿再度陷入了冰雪一般的冷凝。

  殿中朝臣及勛貴的目光,均是不自覺的放在了端王朱常浩的身上,至于其不遠處的福王朱常洵則是神色復雜。

  雖然并不清楚朱常浩這位"異母弟"的心中所想,但結合這兩天偶爾聽到的些許傳聞以及其臉上不加掩飾的猙獰及不甘,朱常洵心中還是隱隱有了些許猜測。

  "臣朱常浩,太祖高皇帝子孫,神宗皇帝親子,萬歷二十九年被封為端王,至今仍居住在十王府中已有二十余年。"

  "太祖曾于皇明祖訓中規定,凡皇室子孫,當于成年后出京就藩,為我大明鎮守疆土。"

  "臣朱常浩不才,愿為君分憂。"

  不多時,在殿中眾臣或錯愕或驚恐的眼神中,端王朱常浩終是將壓在他心中二十余年的聲音托之于口。

  興許是壓抑許久,在一番激昂慷慨的陳詞過后,朱常浩竟是開始劇烈的顫抖起來,面色也是呈現了有些病態的白皙,像是了卻一樁心事一般。

  "臣桂王朱常瀛,愿為君分憂。"

  "臣惠王朱常潤,愿為君分憂。"

  還未等殿中朝臣消化,便見得同樣身著親王袍服的桂王及惠王也是一前一后的自隊伍中出列,跪倒在大殿之中,聲音懇切的朝著上首的天子說道。

  呼!

  宛若被一陣狂風掠過,殿中朝臣臉上均是涌現了駭然之色,心頭更是為之一緊,吞咽唾沫的聲音不絕于耳。

  自太祖朱元璋于南京建國以來,國朝傳承兩百余年,但像眼前這等,宗室藩王親自請封的事情,恐怕還是第一次發生。

  至于殿中一些通曉歷史的朝臣更是緊張到不能言語,莫說國朝,就算是放眼整個歷史長河,恐怕也沒有發生過如眼下這般"閑散宗室"親自請封的事情。

  雖然端王朱常浩等人的舉動在歷史上找不到先例,但"亂臣賊子"逼宮的例子卻是屢見不鮮。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端王等人的行為與"逼宮"沒有太大的區別。

  朝臣尚且憂心忡忡,遑論對朱由校忠心耿耿的司禮監秉筆,這位一向好脾氣的太監此時也是變了臉色,兇狠的目光死死的盯著跪在殿中的三位宗室親王。

  早知這三人會在大朝會上發難,他就是拼著天子不喜,被朝臣彈劾,他也要將這三人攔在宮外。

  "皇叔想要為朕分憂?"

  約莫過了半柱香的功夫,大明天子的聲音終是在皇極殿中悠悠響起,其聲音波瀾不驚,叫人聽不出息怒,好似一切都沒有發生一般。

  "正是。"

  聞言,三王之中年紀最長的端王朱常浩便是不假思索的拱手說道,但其眼眸深處卻是有一抹擔憂一閃而過。

  天子的反應實在是過于淡定了,淡定的他有些心驚肉跳。

  "那正好,朕近些時日的確遇見了一件麻煩事,倒是想要聽聽皇叔的意思。"

  "畢卿家。"

  不置可否的點了點頭,高臺之上的朱由校便是將目光投向今日還未曾出聲的戶部尚書,徑自點出了他的名字。

  頃刻間,殿中眾臣便是將目光匯聚到了畢自嚴的身上,端王等人則是下意識的對視了一眼,心中咯噔一聲。

  難不成天子還打算用國庫空虛的理由搪塞他們,真打算舍棄臉面于不顧了?

  要知曉,在過去的一年中,大明先是收復遼東,將女真大汗趕到地廣人稀的陜北,而后又逼迫蒙古大汗林丹巴圖爾遠遁,將草原上的歸化城納入囊中。

  就在前不久,三邊總督孫傳庭更是派兵收復大明已是丟失百余年的河套地區,并將茍延殘喘多時的女真大汗殲滅。

  如此豐功偉績,隨便單拎出一件,即便是放在國朝鼎盛時期,也是值得舉國同慶的大事,遑論是在"多災多難"的天啟朝。

  正因如此,端王朱常浩等人才打算在這"大朝會"上發難,他們篤定少年天子應當不會在此事上加以阻攔。

  或許即便心中有所不滿,但礙于"四海升平"的盛世景象,也會捏著鼻子認下。

  但瞧天子這鎮定自若的模樣,好似對他們今日的"發難"早有預料,竟是絲毫沒有將其放在心上。

  一念至此,縱然是修身養性多年的朱常浩也不由得呼吸急促,心亂如麻。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