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小說網 > 揚明 > 第1376章 威逼
  同一日,就在貴州巡撫王三善馬不停蹄的領著貴州當地官兵馬不停蹄的趕往廣西潯州的時候,自知時不可待的潯州知州也是親自行至大藤峽山腳下。

  三日前,一封來自桂林府的書信打破了他所有的幻想,他的"便宜女婿",靖江王朱履祐于信中驚恐的告知,廣西巡撫王德尊已是自縊身亡。

  潯州的亂局不日便將被朝廷所知曉,眼下他們唯一的活路,便是趕在朝廷大軍趕來之前,即刻將潯州亂局平定。

  屆時,他們便能將種種罪責推到廣西巡撫王德尊的身上,繼而覓得些許生機。

  前后不過幾天的功夫,局勢便是惡劣至此,李知州顧不上感嘆命運的多舛,馬不停蹄的便是帶著府中師爺及一眾親信,行至大藤峽山腳下,力求盡快"解決"掉山中的亂民。

  依著靖江王朱履祐的意思,這些躲藏在大藤山腳下,與官府對峙的瑤人百姓具是"不服王化"的亂民,當以雷霆手段解決。

  這個世界上,只有死人不會說話。

  百般無奈之下,李知州也只得頂著凜冽寒風,風塵仆仆的趕至大藤山腳下,與駐扎在此地多時的官兵們會合。

  見得知州大人親自駕到,尚不知曉"內情"的官兵們表面上恭恭敬敬,背地里卻是叫苦不迭。

  姑且不論眼下正值凜冬,進入深山老林之中,追捕那些瑤人百姓的難度有多大,光是從本心里,這些官兵就不愿意與那些"亂民"刀兵相向。

  他們這些人,雖然并不全是潯州當地人氏,絕大部分都是從鄰近府縣抽調而來,但將近兩個多月的時間,多多少少也鬧清楚了這背后的來龍去脈。

  知曉這些瑤人百姓之所以"揭竿起義",躲藏在大藤峽之中與官府對峙,一些都是因為潯州知州貪贓枉法,強行收取賦稅,這才逼得這些瑤人起義。

  更別提,駐扎在山腳下的官兵當中,還有不少潯州本地人士,甚至還與山中那些"亂民"熟識,自然更不愿意進山圍剿。

  正是因為這些各種各樣的原因,萬余名官兵才始終在大藤山腳下按兵不動。

  反正山中"亂民"也沒有更加過分的舉動,他們自然不愿意在這大冬天的,與此前的"舊識故友"打生打死。

  ...

  ...

  "劉千戶,這山中究竟是個什么情況!"

  雖然天色尚未完全大亮,但潯州知州早已于睡夢中醒來,甚至還若有其事的換上了一身甲胄,將領兵的千戶守備叫進了帳中。

  "回知州大人,"尚且有些睡眼惺忪的千戶守備一邊在李知州不善的眼神中打了個哈欠,一邊小心翼翼的說道:"眼下正是凜冬,山中道路實在是泥濘難走,尤其不利于大軍作戰。"

  "卑職斗膽,知州大人在寬限一些時日,待到開春之后,大軍再進山圍剿。"

  "叛軍坐吃山空,又得不到給養,定然人心惶惶,屆時我大軍進山剿匪,定然能夠一蹴而就,全殲叛軍。"

  領兵的武將越想越興奮,唾沫橫飛之間全然沒有注意到潯州知州李達難看到極點的臉色。

  開春之后再進山剿匪?

  真到了那時候,怕是他早已被押送京師,認罪伏法了,他哪里等的起?

  一身甲胄的武將話音剛落,潯州知州李達的聲音便如一道驚雷,于帳中響起:"不準!"

  "朝廷三令五申,不準我等官僚消極怠工,誰敢尸餐素位,遑論是亂民起義這等足以動蕩國本的大事?"

  "劉千戶,若是這些叛軍效仿嘉靖年間的舊事,你當的起這個責任嗎?"

  興許覺得"尸餐素位"這頂大帽子還不足以令得眼前的武將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近些天著實惡補了一番"潯州歷史"的李達竟將嘉靖年間的舊事抬了出來。

  嘉靖年間,生活在大藤峽地區的瑤族人及壯族人因為不滿當地官服日漸沉重的壓迫,故而選擇了揭竿起義。

  起事之初,幾乎所有人都將其當做一場在平常不過的叛亂,畢竟潯州這地方自古以來便是"起義"不斷,幾乎貫穿了整個潯州歷史。

  但是僅僅不到半個月的功夫,當地官府便是迅速意識到了端倪,嗅到了一絲不妙的味道。

  原本人數僅有百余人的"叛軍"竟是在短短兩周不到的時間,迅速擴大到了一萬余人,甚至最開始派去圍剿的官兵們都選擇了加入"叛軍"的行列。

  好一番研究過后,當地官府方才后知后覺反應了過來,這些潯州當地的衛所官兵與那些"亂軍"皆是沾親帶故,自然出工不出力。

  百般無奈之下,當地官府只得上奏廣西巡撫,請求從鄰近府縣派遣大軍鎮壓。

  就這么一來一回的功夫,大藤峽"叛軍"的人數又是迅速擴張了數倍不止,直至驚動了北京城中,沉迷修仙的嘉靖皇帝。

  聞聽廣西驚變,一向以"道君皇帝"自詡的嘉靖帝也不施展仙術了,當機立斷的便是調集湖廣,四川,貴州等地官兵,全力鎮壓,唯恐遲則生變。

  就這樣,彼時尚還算國力鼎盛的大明集結全國之力,用了將近兩年多的時間,才勉強將潯州大藤峽起義鎮壓。

  為了以絕后患,一向"不問政事"的嘉靖皇帝,十分罕見的,親自過問起了廣西政事,并且做出了諸多安排。

  在嘉靖皇帝的干涉下,當地官府與治下百姓達成了"和解",并且達成了一個不成文的潛規則。

  自此以后,潯州當地的父母官皆是由本地人士擔任,免得外來官員不熟悉當地民情,激發民族矛盾。

  正因為有了嘉靖年間的"舊事",當地官服在對待這些瑤人的事情方才不敢消極怠工。

  如此一來,倒也保持了數十年的平衡,卻不曾想在近期被打破。

  "這..."

  如此大的一頂帽子扣了上來,本就不善言辭的武將愈發語塞,只覺得哪里有些不對,但又無法托之于口。

  "本官知曉你們心中的小九九,無非是打著按兵不動,好讓朝廷知難而退的念頭罷了。"

  "但本官也不怕告訴你們,巡撫大人已然上奏總督大人,鄰近省份的官兵不日便將抵達。"

  "別怪本官沒提醒你,總督大人可是最恨消極怠工之人..."

  在千戶守備隱晦莫名的臉色中,潯州知州李達咄咄逼人的聲音也是悄然響起。

  但慌亂之間,領兵的劉千戶卻是沒有注意到身前文官眼眸深處的狡黠及遲疑...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