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小說網 > 楊顯蕭可言 > 第97章 彥州府
翌日楊顯就啟程了!
這次他沒有帶太子親衛,而是帶了秦通的左衛率!
“衛鞅,你在左衛率工作的怎么樣?”
衛鞅,小名阿奴,原本是東宮的一個小太監。伺候無憂快十年了,楊顯看他聰明伶俐,而且也很忠心。所以經過自己一段時間的培訓后就去左衛率做了參軍。
“殿下,奴才還在摸索中,暫時還沒有太多的效果。”
衛鞅撓撓頭,有些靦腆地看著楊顯。
“不要著急!”
楊顯笑著安慰道:“這原本就是一個漫長的活,你以前沒有經歷過,甚至都沒有聽說過。所以孤也不會責怪你。記住,一定要有耐心,該堅持的要堅持,該改正的就改正。原則一定不要隨意改動。”
“是,奴才明白的!”
楊顯當初給他突擊培訓了一段時間,其實就是按照人民軍隊的理念來的。當然,在古代想要培養一支人民軍隊那是不可能的,神仙都做不到。但利用參軍,提高軍隊的忠誠度、軍隊理念等卻是可以的。
事實上,只要軍隊的錢糧等到位了,想要推廣并不是太難的事情。
更何況這些理念等原本就對普通士兵有利。
就拿發放軍餉來說,以前都是大將軍說了算。大將軍想克扣就克扣,發多少全憑他的善心。
但現在發放軍餉的權力在監軍手中,監軍忠于太子,自然不會克扣軍餉。如此一來,軍隊上下每個月都能及時拿到軍餉,人心自然也就高漲起來了。
至于像官兵平等這些,很長時間內估計也做不到,都需要時間去一點點磨合。
楊顯不著急,他有的是時間。
車隊行軍的速度很慢,就算是輕車簡從,一天也走不到百里。
楊顯原本以為行程會很無聊,但很快江南各地求救的奏章別轉發過來后,楊顯就快忙不過來了。
不過好在這次帶了翁左之,這家伙既聰明又能干。
“左之,等這次勘災回去后,咱們的智囊團也該成立了。”
智囊團?
翁左之有些迷惑地看著:“殿下,現在東宮下屬的各部門都正常運行了,要智囊團做什么?”
“智囊團是必須的。”
楊顯笑道:“東宮各部門的那些人,做事循規蹈矩,處理個一般事務還行。而且他們也未必忠于孤。孤需要的智囊團,是直接服務于孤,在關鍵時刻能為孤做出判斷的人。”
“還有等咱們的情報部門成立了,到時候肯定有很多情報需要解讀,你我幾個人能忙的過來嗎?”
“殿下說的是!”
翁左之點點頭,他算是明白太子的心思了。
“殿下,微臣到認識幾個心思敏銳的朋友,如果殿下允諾,可以觀察一番。”
“左之,你的眼光應該不差。”
楊顯深吸了一口氣:“智囊團人無須太多,而且要分出層次來。高級智囊團三五人足矣,至于一般的智囊團,則專門負責整理、解讀情報,人數可以稍微提高一些。”
“左之,情報以后將是咱們的重中之重,你一定要安排好。”
“殿下放心,微臣一定不辱使命。”
翁左之很開心,殿下將組織智囊團的任務交給他了,這說明殿下越來越重視他了。
行程一路前行。
車隊很快就進入禹州了,這是禹州巡撫,也是他表舅的地盤。
對于太子的到來,莫都可是付出了極大的熱情。
上次要是沒有太子,外戚莫家怕是已經被誅殺殆盡了。
楊顯在禹州停留了兩天,也和莫都談了幾次。
莫都知道這次太子是去江南賑災的,所以早就把能動用的糧食都準備好了。不過楊顯并沒有動用,他先要去江南看看真實的情況才能判斷。
過了禹州,前面就是彥州的地界了。
一到彥州的地界,無家可歸,流離失所的百姓就多了起來。
要不是莫都封*鎖了邊界,這些災民怕是早就沖到禹州去了。
一路行走,這天終于來到了彥州府衙門。
彥州知府王端英早就率領一眾官員在等候了。
“太子殿下,一路辛苦勞頓,還請入城洗去風塵。臣等略被薄酒,以表謝意。”
楊顯從車上走下來,抬頭看看王瑞英。
他是彥州知府,從四品的官階。據說他的靠山是丞相蕭禹。
楊顯并不在乎這些,他這次前來賑災可是帶著尚方寶劍來的,而且他本身還是太子,身份尊貴。有誰不聽話的,完全可以先斬后奏。
而且他心里也清楚,蕭禹等人就是要楊顯在江南把事情鬧大。
但他們不清楚的是,楊顯要的是民心,至于他們這些士紳的心,楊顯壓根就不在乎。
“這一路走來,所見災民甚多。而且你們也都忙著賑災,不可把精力過多地放在孤身上。”
“殿下仁義,臣帶彥州上下謝過。”
楊顯點點頭,然后在王端英的引領下進入了彥州城。
楊顯四周打量了一下,這樣的災情下,城外此刻應該擠滿了災民才對。不過此刻卻是空蕩蕩的,很顯然災民都被驅趕走了。
酒宴很豐盛,不過楊顯也沒有太在意。
就這些官僚來說,古今都是如此,就算自己訓斥了他們,也根本不會起到丁點的作用。
他們在背地里依舊該吃吃該喝喝。
一巡酒過,楊顯問道:“王大人,現在彥州府的災情如何?”
“殿下,彥州府……其實還行。”
王端英沉吟了一下:“殿下,其實彥州府今年遭的災并不大,之所以出現眾多的流民,其實都是從陽州、肅州逃亡過來的,他們那里才是重災區。”
楊顯點點頭,這和他在奏折上看到的情況基本差不多。
“王大人,隨著流民的增多,彥州肯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你們一定要組織、管理好流民,不要引發問題,更不能讓他們干擾了本地百姓的生活。”
楊顯心里很清楚,就以古代的管理體系而言,想要管理好這么多的流民,就很難有不出事的時候。
先不說別的,這么多的流民,每天吃飯就是個很大的問題。
雖說各地的衙門可以組織大戶賑災,但糧食夠不夠,能不能讓每個流民都勉強飽腹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