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小說網 > 楊顯蕭可言 > 第204章 沒有對錯之分
楊顯很是感慨!
沒想到在這個世界又認識了一位記憶中的熟悉人物!
想當初楊顯在看電視劇的時候,尤其是和斯坦森郭達神仙對決的那一幕,真是充滿了無比的凄涼。而結局辭官歸隱的無奈又讓人無比的唏噓。
這樣的一個人物,原本應該更加輝煌才是。
卻因為當時的政治環境而暗淡。
那是世界黑暗,但在這片楊顯統治的土地上決不允許再次出現。
“你是太學的學生?”
楊顯故作意外地問道:“朕聽聞宋集是因為聽了你的答案才決定告狀的,你是一個文士,怎么對律法如此熟悉呢?”
“回陛下!”
宋慈雖然有些意外,皇帝為何會對他感興趣。
不過還是一臉堅定地說道:“草民除去經史子集外,還喜歡讀一些推理斷案,軼事野史之類的文章,也就因為如此,所以特意熟讀了本朝的律法。”
這……
他這話一出,隨即在場的官員都鄙夷起來。
要知道在古代的文人看來,經史子集才是人生大義,就算是千古流芳的詩詞也只是小道,也只是華麗辭藻的堆砌而已。
這個宋慈竟然喜歡讀野史,那可是很容易被人恥笑的。
不過楊顯到沒有那些想法,他現在只是好奇宋慈會不會和電視里演的那樣厲害。
“很好!”
楊顯笑道:“既然如此,那你們便開始對質吧,朕給你們做裁判。”
“趙野,既然陛下已經吩咐了,那你們就開始吧。”
“是,大人!”
身為主考官的趙野偷摸地擦拭一下額頭的汗水,心里直呼倒霉。
趙野以前就是京都刑部知名的捕頭,楊顯的三法司改革之后,他順利地成了官身,而且還成為刑部一名小小的官員。雖然只是小官,但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他無比狂喜。
趙立凱這個混蛋侍郎,你一個從二品的大官,想要自己親戚考上官身,不過就是一句話而已。為何偏偏多此一舉讓老子走正規途徑。
現在好了吧,如果對質真落敗了,自己剛得到的官身怕要失去了。
“宋集!”
趙野畢竟是做了多年的捕頭,雖然心虛但膽量還是不缺的。
當下說道:“筆試的時候,本考官問你追訴期的問題,你是如何回答的。”
“回大人”
宋集連忙說道:“考生回答的是,本朝律法沒有明文規定是否有追訴期的問題,但在學生看來,既然是律法,自然要以嚴謹為第一。追訴期問題放在民事方面可以探討,但刑事方面斷不可行。”
“如果刑事也有追訴期的話,那如何給死者一個交代?給家屬一個交代?如果執法者懈怠,就是不去追查兇犯,那豈不是只要過了追訴期,兇手就可以逍遙法外了?”
“如此一來,律法存在的意義是什么?如果律法既不能震懾壞人,又不能保護好人,那這樣的法律還有什么公信力可言?”
你……
趙野有些惱怒,心說這家伙真是可惡。當時你可沒有說這么多。現在看皇帝來了,你就在這里慷慨激揚,夾帶私貨,你以為這是你發表意見的場所嗎?
不過當著皇帝的面,他這個主考官也不敢太放肆。
“陛下,尚書大人……”
趙野連忙躬身說道:“考生宋集當時也是這樣意思,只不過沒說這么多而已。”
楊顯點點頭,他很清楚地知道,宋集這樣年輕人的熱血衷腸。但其實他的理解并不準確。自古到今,律法的意義從來就不是為了公平正義而存在的。
律法的本質是維護社會的秩序。
律法明確告知人民,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否則會遭到強制的制裁。
之所以會讓人產生一種法律是維護公平正義的錯覺,完全是百姓的無奈之舉。
“孟哲,你來說說。”
孟哲連忙說道:“陛下,這是考試,自然以標準的律法為依據。既然律法沒有明文規定,那宋集自然沒錯。但這是在理論上,實際上律法的執行都是以執法者自身的認知為主。”
楊顯嘆了口氣:“如此說來,那還是律法本身存在問題。依朕的判斷來說,你們雙方都沒有錯,當律法有不合時宜的地方時,執法者只能用自身的認知來裁斷。”
“陛下英明!”
趙野心中一喜,皇帝雖然年輕,但頭腦卻很敏銳。而且也沒有強行讓別人認同他自己的觀點。
楊顯擺擺手:“左之,律法乃國家的根基所在,你日后會同三法司的人一起研擬一個草稿來,如果完善律法。”
“是,陛下!”
翁左之連忙點頭答應,雖然他以前覺得皇帝有些小題大做,不過好在皇帝并沒有太過摻和。
趙野轉身接著問道:“宋集,面試的題目是這樣的:一個農夫被人殺死,身體有十幾道傷口,根據仵作查驗,傷口應該都是被鐮刀所致。而且農夫并無財產損失,所以定位仇殺。”
“衙門一共抓到四位嫌疑犯,現在你作為一個捕快,試問這四人各有多大的幾率作案,誰才是最大的嫌疑犯?”
宋集躬身說道:“考生當時就說了,這道題很不嚴謹。既然考生是捕快,難道不應該是如何找出真正的兇手嗎?為何要研究他們四人作案的幾率?這四人只有兩種身份,無辜的人,還有就是兇犯。”
“你……你這是胡攪蠻纏!”
趙野臉色一沉:“這是考試,考官出了什么問題你就回答什么問題。至于題目嚴謹與否,這與你何關?”
“怎么無關?”
宋集一臉嚴肅:“律法原本就應該是嚴謹的,如果不嚴謹的話,很可能就會有不同的答案出來。學生請問,如果按照您的問題,學生至少就有四種答案,那主考官該如何判斷?”
“本考官自然有自己的判斷,但不管有幾種答案,你都應該回答出來才是吧。”
翁左之也拱手說道:“陛下,您也看到了。微臣覺得主考官并無過錯。這個考生雖說對律法了解的很透徹,但這和考試并沒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