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小說網 > 重生北魏末年 > 第一百四十四章 再回河北
  高澄三辭三讓的做法引起了洛陽上下的廣泛議論,至少在表面上,大家一致肯定了高澄的謙遜美德。

  而目睹了全程經過的優秀史學家張師齊,也對這一事件做出了如實記載:

  ‘大都督澄破梁將夏侯夔、羊鴉仁,收復南兗。

  ‘歸洛陽,天子授澄大將軍,澄以侍中高隆之矯詔,固辭不受,請斬隆之。

  ‘天子乃命趙郡王諶以證隆之清白,澄再辭。

  ‘天子又命澄入宮親領大將軍,澄三辭。

  ‘天子問隆之:渤海王世子澄,國之柱石,忠孝著于四海,朕年幼,欲以朝政相托,非大將軍不能盡其才,澄不受,卿有何言教朕?

  ‘隆之對曰:非陛下親臨,不足以示誠。

  ‘天子從隆之所請,親至王宅,授澄以大將軍。

  ‘澄泣拜,曰:臣父子,以微末之身,享尊榮之位,皆賴陛下恩德,陛下不以臣年幼,托付朝政,臣敢不盡心竭力,以報陛下知遇之恩。

  ‘乃受大將軍。

  ‘天子大喜,曰:高王為朕領軍,大將軍替朕治政,有卿父子忠貞為國,朕無憂矣。’

  高氏代魏以后,張師齊受命編修魏史,在撰寫元善見本紀時,也引用了自己當初的記載。

  當然,后話不再多提,且觀當下。

  高澄受任大將軍,第一件事便是遣人往王思政府上說媒,王老丈人可是自己要倚重的人物,他的女兒就算只是納為側室,也不能糊弄事一般收進門里。

  兩家約定婚期,平素最好養生的小高王將親事定在了明年,王思政也對高澄的理由表示充分理解。

  同時,高澄免去王思政的親信都督一職,在自己直屬部曲中分出三千人,交由王思政統率,將他調任京畿軍,任為都督。

  正當高澄雄心滿志著手準備建設新大魏的時候,信都有一則消息,分別送到晉陽與洛陽交給:

  ‘冀州刺史尉景征召民夫狩獵,有三百人因此喪命。’

  定州刺史、大將厙狄干親往晉陽,向高歡求要御史中尉一職。

  這讓高歡很奇怪,為什么厙狄干放著定州刺史不當,要做御史中尉這樣的卑官,于是詢問原因。

  厙狄干憤怒道:

  “我要抓捕尉景!”

  他是高歡妹夫,與尉景自然是連襟,但兩人關系并不好。

  厙狄干出身豪族,自幼習武,沒讀過什么書。

  但他卻比很多讀書人明事理,厙狄干貴為官清廉,生活節儉。

  這樣的人對于貪污受賄,盤剝百姓的尉景又怎么可能生得起好感。

  官場風氣就這樣,厙狄干也沒有多勸,只就當沒了尉景這門親戚。

  但這一次尉景打獵,鬧出三百條人命,這讓厙狄干再也忍耐不了。

  這才有了往晉陽求見,向高歡索要御史中尉的舉動,就是希望能夠抓捕懲治尉景。

  高歡自己就是底層出身,最厭惡的就是虐民之舉,若是換了旁人,他早就革職查辦。

  可尉景終究是不同的。

  高歡才出生,母親韓期姬就因生產而死,父親高樹生為續弦,將他丟給了姐姐高婁斤與姐夫尉景撫養。

  段長只是勉勵了微末時的高歡一句,高歡就為他追贈司空,封子孫為官。

  以尉景的恩情,高歡還能怎么辦,難道真讓厙狄干抓了尉景治罪。

  只能好言寬慰,然后命人往信都招尉景前來,打算好好勸勸自己這位姐夫,以后收斂些。

  然而高歡沒想到的是,在他之前,洛陽對尉景的處置已經有了定論。

  而主導這件事情的,正是大將軍高澄。

  自從當年高澄執意括檢冒名官吏,高歡命尉景往洛陽責罰高澄。

  尉景居然實打,兩人之間就結下了仇怨。

  如今得知尉景在冀州干的混賬事,高澄哪還忍得住,當即招來御史杜弼。

  這是杜弼第二次來到渤海王府,上一次來,是高澄吩咐他彈劾高黨勛貴司馬子如,從此給予了御史們免于因言獲罪的權利。

  而這一次,當高澄把尉景的罪行告訴杜弼,要求他彈劾尉景時。

  杜弼卻擔憂以尉景的身份,高澄是否會真的將他治罪,倒不是擔心尉景報復,杜弼如果畏懼報復,當初就不會獨撐御史臺。

  對此,高澄正色道:

  “尉景所行,天怒人怨,澄縱使不能取他性命,也斷不能放任他身居高位,繼續殘民虐民,還請杜御史莫要質疑澄的決心!”

  杜弼肅然道:

  “若大將軍當真是要處置尉景,弼又怎敢惜身。”

  辭別高澄后,杜弼立即回御史臺寫下奏疏,向天子彈劾冀州刺史尉景。

  而尉景打獵致使三百人死亡,以及平時作為,也得以被洛陽民眾知曉,一時間全城無不憤慨,對尉景的怒罵遍及洛陽街頭巷尾。

  即使尉景身為高歡姐夫,有養育之恩,但是洛陽高氏勛貴都知道此事是高澄在背后出力,都在為高澄搖旗吶喊。

  一個是姐夫,一個是嫡長子,傻子都知道該怎么選邊,而跟隨高歡建義得享高位的人,又哪有誰是真正的傻子。

  而高澄在此之前,也特意拜會了自己舅父,領軍將軍婁昭。

  婁昭為人正直,氣度寬宏,對尉景的行為同樣義憤填膺,見外甥還特意請示自己,他自然表示對高澄的支持,但也提醒高澄,以高歡重情的性子只怕最后還是會饒了尉景。

  高澄心里有數,這才有了與杜弼的一番言語。

  弄不死尉景這個仇人,也要讓他丟了官職,沒有機會再在地方殘害百姓。

  即使高歡要將尉景起用,除了晉陽和洛陽,他哪也別想去。

  還真不信了,只是要把罪行累累的尉景免官,高歡還真不認自己這個兒子了不成。

  因此在高澄的幕后操縱以及全城輿論的支持下,元善見下詔尉景一案交由高澄主審。

  高澄得到詔書,將洛陽事務安排好。

  因王思政調任京畿軍,以高季式暫時代領親信都,隨他往河北抓捕尉景。

  抓捕尉景只能由高澄親自動手,哪怕是段韶也不能代勞。

  旁人出鎮地方,都要家眷在晉陽為質,但高家親戚自然是不同的。

  高婁斤就在信都,還有高澄另外一個表哥尉粲陪侍。

  其他人去抓捕尉景,只怕沒等進門就被尉粲一箭射死,這種事情尉粲真能干出來。

  北齊建立,沒有為尉景追封王爵,尉粲十幾天閉門不朝。

  高洋的使者在門外說要把門打開才能追封,尉粲也不聽,直接彎弓隔著門把箭矢射向使者。

  不過鬧了這一場,倒也從高洋手上為尉景討了一個王爵。

  就算高澄把段韶派去河北,尉粲不敢動他,但高婁斤一出面,段韶還能怎么辦。

  這可是養育了高歡的親姐姐,相比于她,段韶的親戚關系還拐了一個彎,只是婁昭君姐姐的兒子。

  這種惡人,只能高澄自己去當,只有他才能拂了大姑姑的面子。

  五百余騎一人雙馬直奔信都城。

  信都,這座城市承載了高澄與高季式太多回憶。

  當時,十一歲的高澄與十六歲的高季式就是在這里相遇。

  高歡攻陷相州后,高澄被招至鄴城,就再也沒有回到過這座他們父子發家的城市。

  信都城近在眼前,高澄對高季式說道:

  “子通,你就不要隨我進城了。”

  高季式卻冷哼一聲,拒絕道:

  “旁人怕了尉景,我可不怕!大將軍既然在眾人之中選擇了由我同行,我自然是要與大將軍一起捉拿尉景。”

  高澄卻搖頭道:

  “捉拿尉景之所以艱難,在于我姑母與他的身份,但絕不會有危險,更何況我麾下還有五百騎隨行。

  “我之所以讓子通隨我一齊北上,是想讓你能有時間去為亡父掃墓,你算算,這些年追隨我左右,有多長時間沒有回鄉探望過了。”

  自太昌元年(532年),八月,高季式護衛高澄回河北主持考試,期間被告假回鄉,為亡父高翼修建大墓的高敖曹拉去祭拜。

  一直到如今太昌四年(535年)四月,高季式從未回過渤海老家,更別提祭拜亡父。

  而高澄之所以將他帶來冀州,自然是想讓他借機往渤海老家祭拜掃墓。

  高澄為他想得這般周到,也讓高季式銘記在心,但他還是拒絕道:

  “祭拜不急于一時,等我為大將軍捉拿了尉景,再往渤海祭拜。”

  “也罷!就依子通所言。”

  高澄見他態度堅決,也就同意下來。

  望見五百余人,一千余匹戰馬向信都城而來,守城士卒倒沒有什么驚慌。

  這里可是河北南部,真正的腹心地帶,況且能拿出上千匹戰馬哪會是賊寇。

  但一防萬一,守門校官還是將隊伍里唯一一匹馬交給一名會馬的戍卒,讓他前去探問身份。

  這匹馬也是若有緊急情況,用來在城中奔馳報信的。

  那戍卒縱馬而去,行至離高澄不遠處時,看高澄模樣只覺得眼熟,在看落后高澄半個身位的高季式,這個土生土長的信都人大驚失色:這不是高家四郎,高季式嗎!

  他不是跟隨渤海王世子去了洛陽,怎么又回來了。

  這么一想,當即記起了曾經遠遠望見的那個十一二歲少年的模樣。

  不等他下馬跪拜,就有侍衛攔截在前,喝斥道:

  “大膽!大將軍當面,豈敢無禮直視!”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