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小說網 > 重生北魏末年 > 第二百七十章 萬騎
  蕭衍有一點沒有說錯,張師齊確實稱得上天下奇才,至少在熘須拍馬上是這樣的。

  隨著《高氏創業實錄》的部分內容流,東魏權貴也得以認知,一名文士的底線究竟能低到怎樣的地步。

  高歡掌權才八年,信都建義的具體過程,身為元從的眾人都沒忘記,但張師齊肆意篡改,誰也不敢跳出來糾正。

  只因其真實性是被高歡、高澄父子倆親自背書認證。

  趙高尚且能指鹿為馬,高家父子混淆視聽也沒引起多大的風浪。

  知曉內情的幾乎都是自己人,沒有人會故意拆臺。

  時光易逝,轉眼以至五月中旬,河南各地的行政區劃都已調整完畢。

  原南荊州刺史張亮受命往冀州統率鹽兵北上,未來將會在遼西常駐歷練。

  在高歡的鼓勵下,走出喪母之痛的高岳已經與慕容紹宗完成了交接,繼續擔任徐州刺史,坐鎮魏梁邊境的東段。

  而隨著慕容紹宗的回歸洛陽,也使得新組建的京畿軍團齊員。

  自推行免役錢以后,民間對錢幣需求量大增,雖有開設常平倉,以作花銷,卻還是杯水車薪。

  在洛陽附近各處鑄幣廠日夜趕工的情況下,如何花錢就成了高澄需要煩惱的事情。

  這種幸福的煩惱,與前兩年囊中羞澀的模樣大相徑庭。

  小高王過了兩年苦日子,如今需要他大筆花銷,將錢幣流通向市場,高澄主要通過兩項開支。

  其一是回購私田,均田制的背景下,東魏確實存在私田,北魏創建的均田制,只是將無主之地分配,而在此之前所私有的土地,是被予以承認的。

  除此之外,還有永業田的累積,男丁每人能有20畝的桑田可流傳子孫。

  高澄在永業田不許買賣的制度下開了一個口子,允許百姓將永業田出售給官府,由官府按市價收購。

  小高王也有他的理由,誰家沒個急用錢的時候,總不能讓民眾們抱著永業田等死吧。

  高澄在永業田上采取被動收購的方式,民不賣,就不許官府過問。

  而在私田上,則是另一番景象,私田經過這么多年的買賣,大多集中在士族門閥手中,高澄以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向他們求購。

  也陸續獲得了不少田地,數量不多,但高澄已經很滿意了,鈍刀子割肉,慢慢來,這種事急不了。

  在買地的同時,高澄另一項開支則是搜集民間馬匹。

  北魏以來,朝廷馬政雖敗,民間卻多有馬匹,畢竟就是因為馬政敗壞,才會使得牧場馬匹流落民間。

  只是民間馬匹質量良莠不齊,很難稱得上良馬。

  不過高澄并不在意,京畿軍重建后,他適時擴充了軍中騎兵規模。

  原京畿軍共有騎卒五千五百人,其中有段韶、堯雄各領一千坐鎮地方,高季式鎮守陜州也帶去了五百騎。

  即使有侯淵、劉豐各一千騎的補充,高澄新建的京畿軍也只騎卒五千。

  高澄一改以往一名騎卒、兩匹戰馬的配置,在河北牧場調來一部分戰馬的同時,大肆搜羅民間馬匹,以作乘馬。

  將騎兵配置改為一匹戰馬、兩匹乘馬,在如今的京畿軍中囤積了戰馬萬匹,乘馬兩萬。

  硬生生湊出了一支萬騎規模的騎兵部隊,俱是一人三騎。

  這一萬騎,高澄為慕容紹宗、斛律光、侯淵、劉豐各分配一千人,高敖曹常作先鋒,依舊為他保持兩千騎的規模,剩余四千騎盡歸高澄直屬,由四千武川鮮卑組成。

  阻礙這群自小生長在代北的武川人成為騎兵的原因,從來都是缺了戰馬,而不是會不會騎馬。

  但是會騎馬,只是騎兵最基本的素質,高澄強令新組建的京畿軍各部騎兵整日在洛陽周邊習練騎戰。

  洛水、尹水之畔時常能見到萬馬奔騰的景象,民眾最初還會因驚奇而出城尋個高處觀賞,到現在也已經習以為常。

  訓練量的提升也使得人與馬的食量加大,這無疑又是一筆大開銷。

  高澄并沒有廣興佛教,修建誤國奇觀,卻成功將大量大將軍五銖錢流入市場,滿足了民間因免役錢而對錢幣的巨大需求。

  其實他也不是沒想過要興建基礎設施,例如鋪橋修路,但這是地方官府拿到七成免役錢該做的事,于是放棄了這一設想。

  騎兵們因高強度的訓練,疲憊之余,戰斗素養也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而各地物價也沒有因為免役錢對錢幣的需求量,而出現大規模的波動。

  于高澄而言,一切事情都在往好的方向運轉。

  按照戶部估算,最遲明年秋收以后,府庫足以支撐一場二十余萬戰兵西征大戰,無論勝敗,都不至于財政破產。

  高澄命人將這一消息傳去晉陽,希望高歡能早做準備,在信中,高澄坦言自己將率京畿軍參與這場針對西魏的滅國之戰。

  高歡收到這封信后,沒有沉思太久,當即回信對高澄的想法表示許可。

  當初西征,之所以拒絕高澄隨軍,是需要他鎮守河南,防備南梁。

  今時不同往日,高氏在河南的統治穩固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河南區劃做出調整后,有高岳、堯雄、侯景分別鎮守,足以應對南梁威脅,無需高澄再去統籌。

  唯一需要父子倆討論的是高澄的出兵方向,究竟是兩人合兵,還是高澄走上洛或者潼關。

  高歡毫無疑問是傾向于高澄自走一路,而高澄卻更希望兩人合兵。

  不管分了幾路人馬,決定戰局的只能是高歡那一路的成敗,高澄實在擔心高歡又出什么幺蛾子。

  父子倆對此還未有過溝通,畢竟時日尚遠,但想來到時候又是一番爭論,只看究竟是誰被說服。

  不過高澄暫時也顧不得這么遠,他如今正沉浸在又為人父的喜悅中。

  太昌八年(539年)五月二十七,李祖猗誕下一女,同時被養在府外的元靜儀肚子也有了動靜。

  雙喜臨門的高澄不止迎接了第三女降世,更是在確認喜脈后,風風光光的將元靜儀領進渤海王府。

  有關元靜儀與崔括的婚姻,也因此成了洛陽街頭巷尾的趣談。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