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小說網 > 霸王! > 第六十三章我諸夏之族本應該走的歷史正路
  劉備有一句話,孫策意志覺得特別有意思。

  “今與我勢同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

  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

  孫策正襟危坐,對所有豪強說道:“漢室失德,施政暴虐,故黃巾猖獗,四方擾攘,天下紛爭。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

  “既然漢室之政使天下動亂,我欲重安州郡,乃思與漢室反,則四方可安,民心可定,事乃成耳!”

  “今日約法三章,則皆與漢暴法相反!”

  “第一,漢室賦稅苛重,使餓殍遍野。我則輕徭薄賦,盡除江東門戶!”

  這第一條就讓所有豪強驚喜、詫異不定。

  盡除江東門戶!也就是所有人都不再征收人頭稅!

  這對豪強大族甚至普通百姓的確是一個天大利好消息。此前可是只有世族讀書人才有此待遇。

  所有人都期待的望向孫策,他們迫切的想知道,孫郎不征戶賦,打算如何治理?

  可第二條隨即讓他們陷入了無與倫比的震驚和狂喜之中。

  “第二條,漢室抑制發展,我則不立田制!”

  但還不等豪強們的驚喜爆發,孫策猛然抽出長刀,一刀斬斷自己身前桌案,凜冽的刀鋒讓狂喜的豪強們瞬間汗毛炸立,全身森寒。

  孫策虎目俯視所有人,一字一頓,語氣肅殺:“還有最后一條,逃稅者死!”

  豪強們頓時面容凜然,不敢側目。孫郎這一刻暴烈如虎,英雄豪氣甚至遠超高祖,所有豪強都有種身在虎口的死亡壓迫感。

  滿堂眾人瞬間對第三條刻骨銘心,確定一旦逃稅,必定會面對孫郎屠刀。

  可看著如此豪烈冠世的猛將,豪強們實在是沒有對抗的勇氣。

  而且在這恐怖殺氣之下,豪強們心中亦有幾分暗喜,甚至是狂喜!

  眾所周知,大漢一直限制豪強,大漢四百年就是皇室跟豪強激烈斗爭的四百年。

  豪強被殺戮,被限制,被針對,每天都如寒芒在背,如坐針氈。

  而孫郎今日盡去之,不立田制!這可是寬以治國,如何能不受歡迎?

  而關于這三條,孫策亦有十分堅定的信心。

  其實這三條都可以歸攏為一條,即兩稅法的宗旨,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

  這也是幾千年來中原稅法改革的主要方向了,也就是廢除租庸調制的人頭計稅標準,改按土地、資產來收稅。

  這里面最讓豪強驚喜的第二條的不立田制,跟大漢一直推行的抑制兼并正好相反而行。

  豪強們一時新奇不已,孫策倒是沒有什么波瀾。

  因為不立田制,歸結起來就是允許土地自由流通,宋、元、明、清四朝都在在推行,原則是“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有錢則買,無錢則賣”

  當然了,就算不考慮后世的什么經驗,當下江南人口可能只有一百萬到兩百萬之間,卻占有幾百萬年平方公里的土地,這種實際情況下,需要考慮什么抑制兼并?

  這片土地后世的封建王朝可是養活了幾千萬甚至上億的人口。當下只有一兩百萬人,豪強怎么可能去兼并。

  畢竟殺頭的買賣有人干,賠本的生意無人來。兼并那么多土地,沒人耕種,除了多交稅有什么益處?

  另一方面,孫策也的確是不喜歡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歷史上農業技術突飛猛進,農耕水平發展最快的朝代就是率先不立田制的宋朝。

  宋朝最著名的就是莊園、員外們,他們有自己的農莊,被劃為主戶,雇傭無常產的客戶進行農耕生產。

  這種生產模式下,大莊園主們紛紛改進農耕技術,所以使得農業生產突飛猛進的發展。

  講道理,東漢跟西漢那完全是虛假的繼承者。東漢與大宋那才是真正的親父子。

  兩個朝代制度非常相似,經濟上都以莊園經濟為主,軍事上都施行募兵制,就連工商上,兩個朝代都大為雷同,豪強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鐵石鼓鑄,煮海為鹽。一家聚眾,或至千余人。

  更巧合的是這倆朝代都延續了兩朝,他們倆存續時間加起來占了所有大一統王朝存續時間的一半。算上南北朝、五代十國這種亂世,這兩個王朝存續時間也超過了三分之一。

  這么多巧合,就讓人不得不思考其中究竟有沒有什么必然聯系了。

  在孫策看來,不管自己是否喜歡,在漢末,豪強的莊園經濟都已經是事實存在的經濟基礎。

  如果自己一定要摧毀這個經濟模式,重新進行均田、授田,那就注定要與所有豪強為敵,引起天下豪強的蜂起反抗。

  如果自己身后沒有一個強大無比的新生勢力,比如關隴軍事集團,不可能碾平這天下州郡無數的豪強。

  所以與其跟所有豪強對抗,不如進一步完善莊園經濟,并設置與其相應的稅制。

  漢室失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稅收制度跟莊園經濟嚴重脫節,一方面田宅地產等財富都在豪強手中,一方面官府還在拼命對小民征收苛刻的人頭稅。

  而到了大唐,第一次施行兩稅法,按照資產來收稅,兩稅法推行之后,兩年內征收的財富,甚至遠超大唐從立國之后,經歷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期間上百年的稅賦總額。

  當然了,自古以來,無論中外,都面臨著一個相同的問題,那就是“有能力納稅的人,也有能力不納稅!”

  所以不立田制之后,最關鍵的就是稅收!

  逃稅者死,是孫策必須立下的鐵律。就跟十惡不赦大罪一樣,犯者立斃。

  孫策對所有人鄭重的說道:“江南凋敝,人口寥寥百萬,就算平均授田,對所有人都征以十倍重稅,也不過是漢室稅賦的一成有余而已。故而我免征戶賦,核田歸稅。將以田稅為唯一農業稅收。”

  在所有人沉思之時,孫策幫他們算了一筆賬:“江東不立田制,你們可以有良田千畝、甚至良田萬畝,哪怕繳納一筆賦稅,所能獲得財富依舊數倍甚至十倍、百倍于如今。”

  “十倍、百倍富于今日!這利益殊異,哪怕蒙童亦一眼可見。所以我希望你們分清利弊,莫要為了蠅頭小利,而放棄了這百倍財富,及榮華富貴。逃稅者死,此為鐵律!”

  “同時檢舉逃稅者,可得其稅金之半!官府與其共分之。”

  最后一條,隨即讓所有豪強暗吸一口涼氣,只感覺背后都涼颼颼的。

  他們每家每戶家中都有大量賓客、部曲,這一旦他們逃稅,被這些人中的某一個給舉報了。

  他們的萬貫家財,良田千頃,以及嬌妻美妾都得分給這個檢舉者一半。而他們豪強本身,卻身首異處,被扔在荒野里喂狗。

  要是這樣的話,逃稅這件事,受益的是宗族里面所有的其他人,只有豪強本身承擔了一切風險和惡果。

  豪強們自然不會蠢到去做這種事情。

  有人當即問道:“那孫郎打算如何征收農稅?按井田一般征田畝,還是征實物?”

  中原的征稅體系一直比較混亂,井田制度就是把一畝地劃分成九塊,像九宮格一樣,周圍八塊歸為私田,中間那一塊則是公田。私田產糧歸百姓,公田產糧則納為賦稅。

  征實物則是當下比較盛行的。例如每名百姓每年要上交一匹布。曹操的屯田則是官吏稱量每畝田的產糧,按實際產糧征稅。

  但這些征稅方案,統計起來就太麻煩了。

  所以孫策說道:“我打算推行一條鞭法,將所有戶賦、稅賦、雜役等皆并攏于一條,計畝征稅。每畝田稅收定額,有多少田,便按多少畝交稅。”

  這項律法就省掉了很多亂七八糟的賦稅,也不搞什么累進稅制。一千畝良田在百姓手中,跟一千畝良田在豪強手中繳納的賦稅相同。

  可以省下大量官員,稅收官員們現在就只干一件事,核對豪強家中究竟有多少田畝。

  既能完善稅收體制,又省了小吏擾民。

  至于每畝田征稅多少,這就不是現在可以定下來的了。

  畢竟孫策勢力現在算上吳縣,掌握的疆域也沒超過五個縣。疆域內的人口、田畝、產量更是近乎一無所知,至少得等張昭、顧雍等賢臣清查一遍,才能定下。

  等宴會結束,離去的豪強們無不振奮。更是堅定了信念,一定要說服郡內親友,鼎力支持孫郎占穩吳郡,推行黃老之治。現在就是劉繇殺回來,豪強們也要極力反抗,堅決擁護孫郎。

  這可是黃老之治啊!輕徭薄賦,無為而治,最利好休養生息,官府除了管稅收幾乎什么都不管,絕對算得上是所有吳郡豪強的幸事。

  沒錯,離去的豪強們攀談交流,都一致認為孫郎推行的并非什么新法,而是重新恢復了漢初的黃老之治。

  孫策的這個約法三章,你可以說他是翻天覆地的改變,徹底推翻了漢室一直以來的治國理念。

  但另一方面,你又可以說,孫策幾乎等同于什么都沒做。只是輕徭薄賦,然后承認了大漢如今客觀存在的經濟基礎。

  如果三國之后,沒有經歷五胡亂華,沒有鮮卑重新推行春秋以來的均田制,禁止土地自由流通。那大漢只要進行一次兩稅法一樣的稅收改革,東漢的經濟制度應該直接過渡到宋朝的莊園經濟形式,至不濟也是唐朝后期的水準。

  只能說靈帝的平庸、董卓的殘暴和袁紹的野心等一系列巧合湊在了一起,葬送了大漢最后中興的可能。

  當然,能有這么多巧合,背后就一定有其必然。

  就算沒有董卓、袁紹,也會有王卓、李紹這種邊郡豪強或者世家大族,沖擊漢室的統治。

  最終豪強、世家中要么出現一位劉秀,要么出現一位王莽,要么出現一位司馬懿,出來結束紛爭,建立新的王朝。

  這期間,一場戰亂打的中原世族、豪強、百姓全部元氣大傷,百姓十不存一,豪強和世族大量闔族而滅。天下只想休養生息,甚至沒有了土地兼并的意愿,然后迎來了一段所謂的“盛世”。

  這種盛世甚至還不如中晚唐的中興,至少中晚唐推行兩稅法后,江南農業是真的迅速發展起來了。整個唐庭都仰仗東南稅賦,才第一次有了韓愈“當今賦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的說法。

  而寫下長恨歌的大唐名臣白居易則更進一步,直言“當今國用多出江南,江南諸州蘇最為大”。

  蘇州就是孫策如今腳下的吳縣。

  孫策甚至就可以豪言,只要允許土地自由流通,改革與之適應的稅法,開發好了吳縣這一個縣,江南財富不說居天下十之八九,也能實現經濟中心的第一次南移。至少賦稅堪比整個殘破的北方,沒什么問題。

  當然這個政策現在還只是個雛形,不可能只靠孫策三句話就架構起來整個江東的治理體制。更關鍵的是之后如何完善治理。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日后這下馬治民幾十年,可不是每天在朝堂上無所事事,治理的關鍵就是架構起完整的治理體系。

  所以等豪強們離開,孫策就開始著手吳縣治理和開發的事宜。

  而要治理吳縣,最重要的就是兩點,第一貫徹孫策的治國理念,第二選賢舉能,任命一位賢臣擔任吳縣縣令。

  這也是孫策為何一定要搶在朱治之前,奪下大量縣城。

  就算是君臣故吏,也得有一定的利益交換。

  孫策對朱治說道:“朱公久在吳郡,深得人望。還請朱公設郡府,行太守事,治理整個吳郡。安撫我大軍攻克的曲阿、丹徒、無錫等縣。”

  朱治立即起身,鄭重拱手:“我必勵志自袛,理物移風,助將軍攻取吳會,占據江東,以為王霸之基業。”

  孫策滿意的點了點頭,難怪朱治歷史上在孫堅、孫策、孫權三人麾下都深深重用,頗得人望。他的確是進退有度,能憂勤于事。

  他非常默契的配合了孫策的心思。孫策尊敬他為吳郡太守,將所有縣邑都交給他監督,他享有吳郡太守的一切權力。可以自行組建吳郡郡府,任免所屬掾史。也可以治民進賢,也就是舉薦孝廉,征辟屬吏等等。

  作為郡守,他可以派都郵,主管糾察屬縣、監管本郡官民。也可以設三老,幫助推行政施和教化。還能設功曹掌管郡內一切人事,田曹掌管、指導郡內農業生產等等等大量權力。

  但同樣,作為回報,他也明確尊孫策為主,絕不越界,將各縣的縣令任命權交還給孫策。

  袁術要是能有孫策這般心胸,任命孫策為廬江太守,那絕不至于逼走了他手下最能打的將領!但凡孫策還在他麾下,他何至于被曹操、呂布各種吊打?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