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小說網 > 大明:皇兄你就安心的去吧 > 第268章 布局陜西(下)
  咕嚕。

  伴隨著朱由檢擲地有聲的問詢,吞咽口水的聲音便是在乾清宮暖閣之中響起。

  兵部尚書王在晉及禮部侍郎徐光啟的臉色均是有些復雜,眼中閃爍著異樣的光彩。

  如此一筆"橫財"若是能夠進到他們的口袋中,令兵部焦頭爛額的軍餉便是瞬間解決,徐光啟還能順勢大力推廣農政...

  "依著時間來看,到了湖廣武昌府了.."

  幾個呼吸過后,戶部尚書畢自嚴有些沙啞的聲音便是微微響起,他的臉上滿是落寞之色。

  雖然知曉這筆"橫財"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天子的"私房錢",但作為大明錢袋子的畢自嚴卻是早已篤定,就算拼著觸怒天子,也要從中克扣一部分。

  無他,太倉庫已是空虛的能夠跑老鼠了。

  只是眼下聽天子的言外之意,怕是要將這筆錢糧用作解決"陜西民亂"了。

  一時間,戶部尚書畢自嚴的心情便是有些低沉。

  不過很快,一道略微無奈的聲音便是使其愕然抬頭:"愛卿不必如此,朕會自內帑中撥銀五十萬兩。"

  俗話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雖然朱由檢并沒有過問戶部的具體事由,但從全國各地的奏本中,便對戶部的艱難局勢有所了解。

  畢自嚴這位戶部尚書,著實當的有些憋屈。

  "多謝陛下!"

  少許的錯愕過后,畢自嚴便是一臉驚喜的躬身應是,許是因為心情有些激動,他的聲音竟是微微顫抖。

  不置可否的點了點頭,朱由檢轉而將目光投向從始至終都保持沉默的徐光啟身上,目光中略帶殷切的征詢道:"皇莊中的番薯,土豆等物何時能夠成熟?"

  雖然大明眼下"內憂外患"的處境稍有緩解,但深知歷史走向的朱由檢仍是不敢掉以輕心。

  自他繼位以來,除卻整飭行伍之外,最為重視的事情便是徐光啟提議的"農政"。

  若是按照原本歷史的走向來看,在往后的十余年中,因為"小冰河"肆虐的緣故,整個中華大地都是天災不斷,其中尤以陜西,河南,山西情況最為嚴重。

  因為連年旱災,導致百姓糧食減產,繼而糧價上升;因為糧價上升,百姓們皆是難以填飽肚子,繼而化身流民,導致耕種土地的人越來越少,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

  朱由檢心中清楚,若是想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亂象,必須解決其源頭,一味的賑災都只能"指標不治本"。

  既然浩浩蕩蕩"小冰河時期"乃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那么就要想一些別的辦法,提升糧食的產量。

  其中最為有效,最能立竿見影的,便是徐光啟所推崇的番薯,土地等農作物。

  ‘‘回陛下’’,見朱由檢的目光望來,沉默不語多時的徐光啟也忙是起身,拱手回道:‘‘最快也要下個月底…’’

  言罷,徐光啟的臉上便是涌現了些許落寞之色,雖說天子的‘‘皇莊’’占地不少,但相對于整個大明來說,仍是有些杯水車薪。

  今年的收成,怕是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收成如何?”

  案牘后的朱由檢倒是沒有露出太多的失望之色,畢竟得益于他提前為陜西軍陣將士補全軍餉的緣故,如今的陜西局勢相比較于原本歷史,定然是強上不少。

  "回陛下,因為農戶初次耕種,經驗尚有些欠缺的緣故,估摸著畝產應當達不到預期的十石。"

  興許是覺得有愧于天子的信任一般,本就心情低沉的禮部侍郎徐光啟聲音愈發酸澀,臉上也是充斥著落寞之色。

  "十石?!"

  不同于眼神黯淡的禮部侍郎,一旁的兵部尚書王在晉及戶部尚書畢自嚴均是下意識的尖叫出聲,眼眸深處的驚駭溢于言表。

  饒是他們早就知曉徐光啟口中所推崇的番薯,土豆等物收成遠勝于尋常祿米,但此時聽聞其具體收成,仍是大驚失色。

  尤其是戶部尚書畢自嚴更是面色漲紅,呼吸急促,作為大明的"錢袋子",他比朝堂上的絕大多數人都清楚這"畝產十石"意味著什么。

  若是此物真如徐光啟所推崇的那般神奇,并且于大明的土地上大面積耕種,至多十年的時光,大明便可重回昔日之巔峰。

  試問,除卻歷史上,被眾多史官濃墨重彩,推崇備至的少數時期之外,哪個朝代能讓天下百姓填飽肚子?

  畝產十石!

  倘若大明的莊稼盡皆如此收獲,什么建州女真,什么蒙古韃子盡皆望風而降,大明將再無"流民百姓"。

  "敢教陛下知曉.."聞聽耳畔旁響起的驚詫聲,徐光啟難看的臉色舒緩了不少,但仍是硬著頭皮,沖著案牘后的朱由檢拱手說道:"這番薯及土豆雖然畝產豐富,但遠不似尋常祿米那般能夠久放,其口感也是略有不足。"

  "尤其是甘薯,雖然能夠充饑,但過多食用便有所不妥..."

  作為"大明農政"的領導者,徐光啟自是清楚糧食的重要性,但事關重大,其中利弊他也要實話實說,一并告知給面前的天子。

  "瑕不掩瑜!"

  不待朱由檢有所反應,兵部尚書王在晉便是驚喜出聲,與其畝產十石的巨大產量相比,似這等弊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一時間,兵部尚書王在晉也是呼吸急促,胸口不斷起伏,一雙炯炯有神的眸子不由自主的望向遼東。

  他作為主管天下兵馬大權的兵部尚書自是聽聞過一道傳聞:即所謂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

  雖然朝堂上的一眾朝臣都是對此深信不疑,但王在晉卻是嗤之以鼻。

  什么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若是女真韃子真有如此能耐,豈能被大明壓制這么多年,以至于賊酋努爾哈赤甚至認遼東總兵李成梁為義父?

  歸根結底,就是前些年的朝廷無法按時并且足額的保證士卒的糧餉,士氣自然萎靡,無人愿意"保家衛國"。

  倘若大明正值巔峰,似建州女真這等冒犯天威的蠻夷土司,彈指可滅!

  "秋收之后,將所得糧草盡數運往陜西吧。"

  就在兵部尚書王在晉及戶部尚書畢自嚴為了大明的"未來"而想入非非的時候,朱由檢斬釘截鐵的聲音再度于乾清宮暖閣中響起。

  "是,陛下。"

  聞言,暖閣中的幾名朝臣忙是躬身應是,但案牘后的天子卻只是隨意的擺了擺手,眼神已是望向了西北。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