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小說網 > 三國:我馬謖,開局秒殺張郃 > 第444章 人才選拔制度
  黃舞蝶一聽,連忙分開,站立一旁。

  這時,向朗走了進來,看到帳中的情況,一陣錯愕。

  “幼常,我是不是打擾了?”

  “你誤會了,她只不過與我探討一些軍情秘報,不是你想象中那樣!”馬謖連忙解釋。

  “嘿嘿,解釋便是掩飾!”向朗笑得有些意味深長。

  馬謖眼見滿嘴說不清,趕緊轉移話題:“巨達來訪,所為何事?”

  “幼常,你那日在華陰醉八仙所說的科舉制度,可以詳細章程?”

  “如此著急,這是為何啊?”馬謖不解。

  向朗似乎也太著急了一些。

  這個科舉制度,哪里說是頒布就馬上能實施的。

  一旦出臺,那將是觸及到固有士族階級的利益。

  人家舉幾代人才有如今的優勢,憑什么這些白丁書生便能一步登天。

  何況,他們擁有普通子弟難有的教育資源。

  光光書籍這一項,就斷絕多少寒門子弟的夢想。

  畢竟這個年代,一本書何其珍貴,寒門子弟想要獲得書籍,那是難如登天。

  書籍這個資源掌握在了士族手中。

  在沒有印刷術的三國,想要得到一本書籍,只能去抄。

  可人家不一定借給你抄。

  一旦你抄去了,學到了知識,豈不是給自己多一個競爭對手。

  向朗似乎沒有想到這些最核心的問題。

  “怎么不著急,丞相已經下了調令,讓我一個月后就去刺史府報到。”

  “你難道眼睜睜看著我這個老同學離你而去?”

  “那個方藐肯定不會讓他接任太守一職,要么幼常你來,要么丞相另外派人來。”

  “到時候,你可沒有像我這般如此親密無間,知根知底的戰友了!”

  馬謖呵呵一笑:“巨達,我怎么舍得你走呢?”

  “既然丞相將這渭南四縣獨立成郡,我們就有充分的自主權,這科舉制度,提出來了,勢在必行。”

  “我還希望你來實施呢!”

  向朗當即道:“你有此心,那我們現在就議一議啊!”

  “議出一些章法來,我便寫表給丞相,繼續留在渭南當太守!”

  其實向朗也有自己的心思。

  去了長安,整天在諸葛亮眼皮底下辦事,壓力巨大。

  雖然諸葛亮經過馬謖多次勸阻,不要事無巨細,事必躬親,他也改變了不少。

  但是一條鞭稅法的事情,對諸葛亮來說,可是重中之重,甚至比修建長安都城還重要。

  向朗要是調去長安主管稅法推行,不受到諸葛亮耳提面命才怪。

  現在,諸葛亮對人才的選拔也是非常看重。

  因此,向朗就想著趕緊寫出一個上表來呈報諸葛亮。

  可是那天馬謖只是蜻蜓點水,隨口提了一下,便沒有下文。

  向朗冥思苦想,不得要領,于是急忙找了過來。

  “巨達,既然你有如此想法,我便助你一把!”馬謖看到向朗這么著急的樣子,也明白他的一番苦心。

  再說了,現在渭南各地,各產業蓬勃發展,原來的一套行政班子已經不能滿足目前的需求。

  官府需要多樣化的人才。

  要是依靠以往舉孝廉的方式,那是遠遠不夠。

  有些人恃才放曠,自命清高,三請五請還不一定能出來為你服務。

  哪像21世紀,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幾千人競爭只為一個編制。

  “幼常,你等等!”

  向朗頓時臉上一喜,連忙找來紙筆,準備做筆記。

  “科舉制度的推行是一個系統工程。”

  “首先,你得先把教學系統完善吧!”

  “既然我們選擇在渭南試點,那便要建立起郡學,縣學,鄉學三級制度。”

  “讓所有四縣的良家弟子有學可上。”

  “那上學總得有書籍,有教授吧!”

  “我可不覺得總是學習兩漢那一套,什么四書五經的!得好好規劃下課程。”

  “書籍從何而來,教授哪里培養。”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不過眼前,可以在今年夏季或秋季針對渭南現有的青年學子進行一次大考。”

  “我們可以在考試科目上下功夫,不僅要考經學,還有算學,工學等等。”

  “......”

  馬謖天馬行空,東一榔頭,西一錘子,說了一大通。

  魏蜀吳三國人才選拔主要沿用兩漢的察舉制度。

  確保士族利益不受損害的同時,也在時刻防范著世家大族。

  劉備在白帝托孤之時,由于嫡系和荊州集團損失較大,于是拉攏東州集團對本土益州集團形成壓制。

  此外,為了保證朝政勢力平衡,魏蜀吳三國又通過其他人才選拔機制,為朝廷注入了更多新鮮血液。

  比如:軍功爵制。蜀國上將魏延便是出身寒門,進而“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又如呂布、張遼等人“以驍武給并州”。

  征辟制。

  所謂“征辟”,“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則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

  例如蜀國名臣馬良、陳震、廖立,皆是“先主領荊州牧,辟為從事”。

  世官制。魏蜀吳三國均有不少的將二代和官二代,通過任子制得以順利入仕為官.

  例如東吳名將朱桓之子朱異,便“以父任除郎,后拜騎都尉”。

  又如蜀漢張飛次子張紹,“繼承張飛爵位,官至侍中、尚書仆射。”

  這樣的人才選拔制度,確保了朝政的總體平衡,但這種平衡卻只是短暫的。

  曹操、劉備、孫權作為君主,并非沒有看到察舉制帶來的弊端。

  因此他們在維持這種微妙平衡的同時,也在尋求著官僚制度的改革,從而確保自己的政權能夠穩步發展。

  劉備的蜀漢在丟失荊州之后,其勢力范圍主要以益州為主。

  為了防止益州本土士族一家獨大,他采取了維持荊州集團優勢地位,拉攏東州集團的方式對益州集團形成壓制。

  因此蜀漢采取的主要選官方式就是“征辟”,而這種思想在諸葛亮執政時期表現的更為明顯。

  蜀國的重要官員基本全部是征辟入朝,且朝中大權基本就集中在諸葛亮、蔣琬、費祎等人身上。

  這樣的結果,只會導致蜀漢中后期人才凋零。

  “幼常,如此說來,的確是很復雜。”向朗聽了半天,越聽越糊涂。

  “其實,化繁為簡,只要先干兩件事。”馬謖見向朗這般模樣,知道也是這些太超前了。

  向朗和馬謖一樣,都是通過征辟制度上來,而進入權力階層的。

  想要推行科舉,得先給自己換腦子。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