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小說網 > 挽明從薩爾滸開始 > 第065章 開原對
  “劉參將以為,朝廷何時可恢復遼東,掃穴犁庭?”

  藥王廟前,早起許愿的香客們絡繹不絕,傷兵拿了個掃把幫主持清掃廟院前庭。

  開原漢民,在他們人生最危難的時刻,沒有放棄信仰,沒有泯滅教化,沒有人去拜祭薩滿之類外神,劉招孫對熊廷弼行了一禮,回道:

  “大人,末將以為,以當前遼東之勢,十年建奴可平,全遼可復。”

  熊廷弼眉頭微皺,旋即又舒展開來。

  他在京師時,言官六部諸多閣臣都向皇帝表示,只要萬歷肯多發內帑,保證遼鎮、客兵糧餉足夠,遼事便可迅速平息。

  有言三年平遼者,有說一年平遼者。

  欽天監監正鄭一奎,奏疏萬歷,說他夜觀天象,東北天狼星式微,斷定奴酋三月必死,遼事半年可平。

  當然,這種天象,也需要皇上先付款才會有的。

  對于這些浮言妄語,熊廷弼自然嗤之以鼻。他知道大家的真實想法,都想著畢其功于一役。

  想達成這個目標,需要調撥更多客兵,籌備更多遼餉。

  這些錢,需要萬歷來出的。

  京師傳言,皇上那里至少還有兩千萬兩內帑,不把兩千萬銀子榨干,這些忠臣良將們是不會罷手的。

  熊廷弼對錢沒有特別的渴望,他在意的是千古功名。

  在京師的短短半月,脾氣火爆的熊蠻子便和漫談“大軍進剿”的兵部同事們吵吵鬧鬧,甚至不惜動手,對兵部武庫司的主事飽以老拳。

  好在我大明自有國情如此,文官互毆實屬朝堂保留節目,再加上萬歷的留中大法,所以打架雙方都沒有責任。

  以熊廷弼的脾氣,在京師實在待不下去,他知道遼東艱難,還是盡早趕了過來。

  對于遼事,熊廷弼主張“守邊”,簡單來說便是對建奴穩扎穩打,漸進漸逼,以守為攻,所以當聽到劉招孫說“十年可平”,熊廷弼對劉招孫大有相見恨晚英雄所見略同之感。覺得此子是個真正能做實事的人。

  “十年?劉參將為何說要十年,可否詳細說來?”

  劉招孫連忙拱手回道:

  “末將不過一武夫,僥幸博得軍功,在經略大人面前,怎敢妄言?”

  熊廷弼不耐煩揮揮手道:

  “劉參將,你這便是見外了,本官覺得你雖是行伍出身,卻大有魏晉風度,”

  熊廷弼停頓片刻,他確實擔心劉招孫不知道魏晉風度是為何物,須知熊廷弼所接觸的遼鎮武將,參將一級的,很多人連最淺顯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都讀不下來,和這些武夫談魏晉風度,未免是對牛彈琴。

  不巧的是,劉招孫前世卻是非常喜歡嵇康,他給自己起的第一個網名便叫作隨禾尤山康。

  “大人笑談了,末將乃粗鄙之人,哪有嵇中散般風度,哦,”

  劉招孫停頓片刻,抬頭望向熊廷弼,像是想起來什么,熊廷弼身體微微前傾,認真聽他說。

  “若是非要拿末將與嵇康對比的話,相貌或能與嵇康媲美,力氣也足夠光著膀子打鐵·····”

  熊廷弼無語。

  劉招孫見經略大人不怎愛開玩笑,連忙改口,一副悲天憫人狀:

  “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黃巾殺完曹操殺,司馬氏殺完,又是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天下惶恐,所以才有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

  熊廷弼一臉慍怒,揮手打斷劉招孫,喝道:

  “劉招孫!遼事敗壞如此,你還學遼鎮那般悠悠然,在這里和本官作竹林閑談?快說平遼之策!”

  劉招孫見經略大人動怒,不敢再談什么魏晉風度,一臉正色道:

  “末將該死,一時唐突,末將以為,五年可掃穴犁庭,十年可行教化,所以才有十年復遼之說。”

  熊廷弼臉色稍緩,示意劉招孫說下去。

  劉招孫長吸了口氣,稍稍思考,將他這段時日思考所得的平遼之策,在熊廷弼面前和盤托出:

  “卻如經略剛才所言,遼事敗壞,以末將這些時日所見,遼東除開原之外,其余各地都是悠悠然,渾渾噩噩,不思防備,不圖進取,仿佛仍在太平盛世之間,”

  說到這里,劉招孫想起岳父曾言,沈陽城中只存三千斤多火藥,武備荒馳,接著道:

  “末將隨岳父楊鎬在沈陽武庫親眼所見,抽查弓弩,弓弩斷裂,抽取一箭,箭輒半截,驗查刀棍,刀已生銹連雞都不能殺死,夾刀棍腐朽不堪,碰到就斷,連狗都不能打死。

  也不知遼鎮將武庫中的兵甲長槍、火器火藥都藏到了何處?弓沒有弦,箭無羽,長槍重刀皆是破銹不堪,岳父說他在沈陽校場點兵時,還有人借用他人刀槍來敷衍的,鎧甲就不必說了·····”(1)

  隨著劉招孫抽絲剝繭講述遼鎮實情,熊廷弼臉色越來越沉重。

  十一年前(萬歷三十六年),熊廷弼在遼東巡按任上,那時,李成梁在遼東勢力如日中天,李如松也尚在人世,遼鎮戰功赫赫,所向披靡,李氏簡在帝心。

  這次率薊鎮救援,兵兇戰危,只是匆匆路過沈陽,并未進城,沒想到,十年時間,遼鎮竟破落如此。

  熊廷弼殺氣騰騰道:

  “若你所說皆為真實,那李如柏在薩爾滸不戰自潰,逃回撫順關,也是情理之中了,”

  熊廷弼經過沈陽時,原遼東總兵李如柏因畏懼被經略大人逮拿到鎮撫司,嚇得在沈陽城郊道觀懸梁自裁了。

  劉招孫沉默不語,無論如何,薩爾滸慘敗,遼鎮是脫不了干系的。

  “繼續,說你的平遼之策!”

  熊廷弼揉揉眼睛,將記憶從李如柏之死拉了回來,抬頭望向劉招孫。

  劉招孫取下椰瓢,遞給經略大人,熊廷弼揮手不要,劉招孫仰著脖子灌了一大口,用臟兮兮的胖襖抹了把嘴,繼續道:

  “反觀后金方面,自老奴創立八旗以來,他們秣馬厲兵,軍律森嚴,每次遇到明軍,都是真夷甲兵持重盾、長矛、長柄大刀在前,弓手披棉甲在后,另外白甲兵巴牙剌騎馬立于高處督戰,若真夷攻擊陷于膠著,這些白甲精銳便沖殺助戰,裝備精良,來去如風,若以遼鎮那般去抵抗,如何能不敗?”

  熊廷弼聚精會神聽著,這位經略大人雖也知兵事,但畢竟沒有劉招孫這樣沖鋒陷陣,和白甲兵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戰場拼殺經歷,所以對于和后金軍戰斗的具體細節,他知道的其實很少。

  劉招孫忽然想起馬林一部在尚間崖、飛芬山的慘狀,嘆了口氣,繼續道:

  “當時馬總兵在尚間崖,率兵萬人,他們裝備比我們東路軍更精良,攜帶鳥銃、弗朗機、戰車、藤牌。馬總兵讓士兵筑起營壘,將戰車牛車連成車營,嚴陣以待,可惜的是,他將火銃手推到了最前面,這些兵很多都是新近招募,也無戰心,根本不能擋住建奴·····

  老奴竟自己親率兵數百白甲兵,趕來沖陣,明軍膽寒,火銃手鳴放火銃,竟有一半不響,火炮要么炸膛,要么射程不足。

  建奴遂全線進擊,一舉突破火銃軍陣,將前面的戰車盾牌,全部推倒,后面的明軍見火銃手被屠戮,嚇破了膽,立即崩潰,一萬明軍,被數千建奴追殺,死去的明軍填滿了山谷,血水從尚間崖流淌下去,河流都變成紅色·····”

  劉招孫想起薩爾滸慘狀,東路軍三萬多人,被自己帶回沈陽的只剩幾千人,想起義父,想起了鄧起龍,想到一張張熟悉的臉,正在變得模糊起來,他忽然停住,不再說話。

  熊廷弼長出口氣,明軍火器粗劣,人所共知,也知士兵皆無戰心,只是這些因素疊加起來,究竟會造成怎么樣的后果,只有上了戰場才會知道,就像這次薩爾滸慘敗。

  “劉參將,你所說的這些,老夫知曉了,奴酋以有心算計我無心,如此我焉能不敗?”

  經略大人想起自己從京師一路走來,從山海關到沈陽,從虎皮驛到鐵嶺,所見明軍散漫無心,仿佛小半個遼東淪喪,都與自己無關。

  “那你說說,當如何平遼?”

  兩人沿著街道一直往西走,邊走邊說,不知不覺便走到了慶云門(西門)。

  劉招孫護衛熊廷弼登上角樓,臺階上遍布深紅色血跡,戰后還沒來得及清洗干凈。

  開原之戰中,西門并非主戰場,不過也經歷了幾場激烈戰斗,喻成名麾下騎兵一部,在城西不遠處的河谷與數倍于己的建奴血戰,全部戰死,為牽制正紅旗增援北門奴賊,贏得了時間。

  周圍城墻磚石上還殘留有一些白甲兵重箭射擊的痕跡。

  劉招孫和熊廷弼站在垛口旁遠眺遼陽,心中感慨萬千。

  城西兩里之外,望牛崗上一度香火旺盛的娘娘廟,被建奴焚燒,只剩下幾根黑黢黢的房梁矗立山腰,遠遠望去,像個燒過的雞骨架。

  金虞姬如影隨形跟在劉招孫身后,滿桂帶著標兵警戒角樓周圍,不時朝上面看一眼。

  劉招孫回頭望向北邊,越過清河,便是茫茫原野,那是女真與漢族的界限,是文明沖突的前沿。

  “平遼在于人心。”

  “人心?不妨詳細說來,”

  熊廷弼饒有興致望著劉招孫,經略大人早已不把他當做是尋常武夫。

  聽劉招孫講魏晉風度,竹林七賢,他反而覺得此人有些腐儒味道,暗自詫異,這個把總出身的武夫,怎么看不像是個讀書人啊。

  劉招孫想起前世看過的一部解讀大明興衰的電影,脫口而出道:

  “人心便是糧食,是源源不斷的兵源,”

  熊廷弼雖不喜歡劉招孫繞彎子,不過當他聽到這兩個詞語,不由眼前一亮,隱隱感覺到了什么。

  “說下去,”

  劉招孫抬向西邊,望向康應乾所謂的京師,緩緩道:

  “如今我大明朝廷在遼東,無糧無餉,亦無兵源,這便沒了人心,沒人心,遼事必壞!即便后金,也會有炒花、有虎墩兔、甚至乃是朝鮮!”

  熊廷弼以為劉招孫要說出什么經天緯地之言,聽了這話,微微搖頭,對這年輕后生笑道:

  “你剛才所說,言官御史皆知,都在說增加遼餉,京師已然吵成一團,糧餉,客兵,都是要錢,你有所不知吧,不止是遼鎮,京官們都指望著皇上慷慨解囊呢,”

  熊廷弼想了一下,覺得不打擊這位真名士的報國之心,將頭伸出垛口,望著下面往來的百姓,也不看劉招孫,只是道:

  “不過你既能想到,老夫就聽你說說,需要增加多少遼餉?增派多少客兵?才可十年平遼!”

  劉招孫望著熊廷弼,沉思片刻,正色道:

  “經略大人誤會了,末將所說糧食與兵源,并非指朝廷增派遼餉和客兵,”

  熊廷弼聽了這話,連忙回頭,愣愣的望著眼前此人,旋即手撫胡須,沉吟片刻才道:

  “哦,那你是要作甚?以遼人守遼土?此論,朝廷恐怕不會支持吧?”

  劉招孫連忙搖頭,萬歷雖然怠政,但也絕不會同意遼人守遼土,因為那基本就承認遼東的割據地位了。

  “經略大人,這些時日,末將流落沈陽,開原,鐵嶺,所見甚多,就拿沈陽來說,客兵鼎盛時達到三萬多人,加上遼鎮兵馬,十萬大軍聚于彈丸之地,朝廷調撥大量軍餉,軍士多位單身漢,花錢闊綽,幾十萬軍餉突然流入沈陽,必然市肆騷然,物價騰貴,這便是通貨·····”

  劉招孫準備說通貨膨脹,不過想到說出這個名詞還要解釋半天,便停頓下來,緩緩從腰帶上取下椰瓢,喝了口水,看得旁邊熊廷弼只想給劉招孫寄刀片。

  “長期以往,士兵和百姓的錢就越來越少,朝廷發下來的錢總是不夠,因為邊地物價不斷上漲,以末將在沈陽為例,本來末將岳父,楊大人準備給末將購買些耕牛食用,結果發現牛肉三天一個價格,被迫換成了羊肉······”

  劉招孫沒有說完,熊廷弼已經明白他要說什么了,神色嚴肅道:“所以,遼餉也好,其他九邊兵餉也好,最后大頭都落在了總兵和商人手中,軍士越來越窮,百姓也”越來越窮·····”

  客兵麋集于幾座小城,銀子都讓那些奸商和總兵賺去了,朝廷還得不斷砸錢,花了錢就怕師老餉匱,錢花光了,士兵戰斗力沒了,于是朝廷大佬們催促盡快作戰,于是就是一波波送。

  這種挑水填井的策略,當然不能平遼,最后只會養肥一群軍頭和奸商。

  “那你說說,你的糧食和兵源是什么?”

  劉招孫沉默片刻,終于亮出了他的底牌。

  “回大人,末將的人心便是以華變夷,”

  “末將的糧食和兵源便是抑制兼并,重商重農,”

  熊廷弼茫然望向劉招孫,半晌才道:

  “以華變夷?”

  “所以你許諾城中各族貿易,而不去斬殺那些女真、蒙古人?”

  劉招孫沒想到熊廷弼早知此事,微微點頭。

  “當然,這只是一面,劉招孫將堅守開原,立于女真之中,以圣人之言,教化蠻人,假以時日,必將實現以華變夷,”

  剛才聽劉招孫說遼餉之弊,熊廷弼還覺得有些道理,什么教化蠻人,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哦,教建奴讀《論語》《尚書》?”

  劉招孫尷尬一笑,解釋說道:

  “不止這些,教化也不只限于誦讀四書五經,須以利益誘導,再輔之以武力,”

  注:

  (1)“每應手而抽一弓,弓輒斷,取一箭,箭輒半截,驗一刀棍,而刀不能割雞,棍不能擊犬。堅甲、利刃、長槍、火器喪失俱盡,今軍士所持弓皆斷背斷弦,箭皆無翎無鏃,刀皆缺鈍,槍皆頑頽,甚有全無一物,而借他人以應點者,又皆空頭赤體,無一盔甲遮蔽。”——《熊廷弼集·遼左大勢久去疏》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