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小說網 > 揚明 > 第1126章 蓋棺定論
  "若是日后皇太極伏誅,敢問如何封賞祖大壽等人,莫不是要授予國公不成?"

  次輔朱國楨鏗鏘有力的聲音在乾清宮暖閣內悠悠回蕩,令得本是斗志昂揚的兵部尚書孫承宗和戶部尚書畢自嚴都是面露遲疑;一旁的首輔周嘉謨則是露出了如釋重負的笑容,勝券在握的點了點頭。

  話已然說的這么明白了,應當能令天子回心轉意吧。

  ...

  案牘之后,一身常服的朱由校微瞇著雙眼,修長的手指毫無節奏的輕輕敲擊著面前的桌案,表情若有所思。

  大明以武立國,太祖朱元璋曾于洪武年間先后數次敕封為大明立下赫赫戰功的武將予以"國公"之尊位,并允許子孫世襲罔替,與國同休。

  靖難成功以后,成祖朱棣為了回饋追隨自己的心腹們,也封賞過幾名國公,同樣允許世襲罔替。

  自此之后,大明便不再授予"國公"之殊榮,唯有到了天順年間,大明留學生朱祁鎮為了回饋在"奪門之變"中出力良多的臣子,破例將武清侯石亨晉封為"忠國公"。

  但好景不長,受封忠國公的石享權欲迅速膨脹,引起了朱祁鎮的不滿,隨后將其革職下獄,"忠國公"的爵位便是被收了回來。

  除了石享以外,成化年間還曾"晉封"過一位國公。

  景泰二年,朱永襲封撫寧伯,獲賜世券,并在天順年間得到了朱祁鎮的重用,統率三千營,后又兼領神機營。

  成化元年,第一次荊襄流民起義爆發,朱永與尚書白圭受命征討,朱永進軍南漳,擊敗叛軍,斬首九百余級,并于當年平定叛亂,班師回朝之后,朱永憑借軍功晉封為撫寧侯。

  此后十余年間,撫寧侯朱永多次率軍討伐蒙古韃子,大獲全勝,聲名遠震,令得蒙古人聞風喪膽。

  成化十五年,撫寧侯朱永奉命討伐叛服無常的建州女真,并且勒令朝鮮國君李娎一同出兵,以夾擊女真。

  此役,朱永自撫順關出兵,共計兵分五路,擊破建州女真部,剿滅村寨四百五十余處,班師回朝之后,朱永受封為保國公。

  而后,保國公朱永又數次出兵蒙古,同樣是旗開得勝,最終于成化十七年,獲得"世襲罔替,與國同休"的殊榮。

  弘治九年,保國公朱永病亡,被追封為宣平王。

  但"保國公"的爵位也沒有傳承太久,僅僅由其子朱暉承襲了一代,其后子孫便是承襲"撫寧侯"的爵位。

  算算時間,大明已是有一百多年未曾封賞過"國公"了。

  ...

  "次輔所言,不無道理。"

  沉默良久過后,案牘之后的天子輕輕頷首,其說出來的言辭令得首輔周嘉謨和次輔朱國楨二人喜形于色。

  不是他二人"排擠"遼東諸將,實在是這個口子一旦開了,便是有打不住的趨勢,現如今的大明雖然看似歌舞升平,實則遍地殺機。

  當今天子又是個"武德充沛"的,已然著手廢除奴兒干都司,打算改土歸流,故而幾乎可以預料到,朝廷早晚也會對云貴川等地的土司動手。

  屆時,又是一場動蕩,難免少不了大軍壓境。

  若是天子今次便是授予祖大壽等人侯爵之賞,日后怕是真的會面臨"賞無可賞"的尷尬境地,畢竟這些位將領正值壯年,又是天子心腹,日后可以說有打不完的仗。

  "陛下,這?"

  吧唧了一下嘴,兵部尚書孫承宗微微躬身,好似不甘心接受這樣的結局,打算做最后的嘗試。

  他又何嘗不知道次輔朱國楨所言極有道理,但好歹也是"滅國之戰",若是僅僅封賞幾名伯爵,未免有些太小家子氣了。

  畢竟建州女真尚在的時候,天子便是力排眾議,封賞了遼東經略熊廷弼為平遼伯,薊鎮總兵盧象升為靖北伯。

  一念至此,孫承宗突然心理一驚,自古君臣相忌,乃是千年不變的道理。建州女真尚在的時候,天子或許"別無選擇",如今遼東平定,難不成天子便要"卸磨殺驢"?

  "但建州女真為患遼東多年,令得百萬漢民生靈涂炭,朕若是不重賞諸將,怕是難以服眾。"

  正當首輔周嘉謨和次輔朱國楨覺得大局已定的時候,便聽到朱由校的聲音再次于暖閣中悠悠響起。

  沒有理會一臉愕然之色的朝臣,案牘之后的朱由校微瞇著雙眼,自顧自的說道:"廣寧兵備祖大壽統率關寧鐵騎,踏平赫圖阿拉當舉首功,封侯。"

  "遼東總兵滿桂,曹文詔從軍多年,兢兢業業,為我大明立下汗馬功勞,封伯。"

  "京營總兵黃得功,自朕繼位以來便是南征北戰,立下戰功無數,無論是平定西南土司亦或者北拒蒙古都從來不曾讓朕失望,此役更是于清河城外硬捍女真主力不敗,封伯。"

  "其余有功將士,便按朝廷的規矩走。"

  一語作罷,本是臉色平靜的天子突然負手而立,默默的行至案牘前,居高臨下的望著暖閣內的諸位臣子們。

  其雖然沒有多言,但舉手投足間卻是將態度展現的淋漓盡致,身上更是陡然散發出一種不容拒絕的氣勢。

  見狀,周嘉謨和次輔朱國楨不由得面面相覷,對視了一眼過后,臉上露出了一抹苦笑,無可奈何的搖了搖頭,天子是愈發強勢了,好在他們也要告老還鄉了。

  正如孫承宗所說,終究是一場"滅國之戰",只敕封幾名伯爵的確是有些小家子氣了,如今天子主動讓步,僅給予遼東將領的靈魂人物祖大壽封侯之賞,已然算是意外之喜了。

  "臣等,遵旨。"

  片刻的沉默過后,乾清宮暖閣內響起了整齊劃一的附和聲,也讓朱由校的臉上涌現出了一抹笑容。

  這場持續了數日的爭論總算是有個結果了,對于那些為大明出生入死的將領們也算有個交代了。

  畢竟他的"步伐"可不會就此停滯,赫圖阿拉雖然踏平,但皇太極還在蒙古草原上茍延殘喘,蒙古大汗林丹巴圖爾也從旁虎視眈眈,甚至就連大明國內也是危機四伏,云貴川等地的土司都在等著他們。

  這段旅途,還長著呢。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